著论求为百世师 《阿毗达磨俱舍论》浅介2

就是有情名的可意声和不可意声,可意声:譬如如唱片所播出来的优雅音声,不可意声:例如唱片的暴恶音声,而非有情名的可意声就是溪水的悦耳音声,不可意声:比如火山爆发的音声,那么这两类都可以摄入无执受大种为因。其实有执受是什么意思呢?有执受意思就是有感觉。所谓执受就是心、心所的别名,意思就是说心、心所能够执持有情身,觉知其他的苦乐,所以就叫执受。换句话说,能够感觉苦乐就叫做有执受。有情从有执受的四大种发出的声音,就是有执受大种为因声的解释,相反,无执受就是由不感觉苦乐的物体,即非情的四大种所出的声音。有情名就是能够传意义的声音,相反就是非有情名,能够表述意义的声音就是有情名,相反不能够表述就是非有情名。在这些声音之中,可以使我们生起快感的就可以叫做可意声,相反使我们有不快的感觉的就是不可意声。

接着,我们来讲第三的香境。香境就是我们鼻根嗅取的境体,一共有四种:好香、恶香、等香、不等香,比如沉香、檀香就是好香,例如葱、韭菜等等有臭气的菜所发出来的香味就是恶香,在这里边,对于身体有益的就叫做等香,对于身体有害无利的叫做不等香。但是觉得这种分类法是不太严格的,如果严格来讲,应该是好香之中的等香,好香之中的不等香,恶香之中的等香,恶香之中的不等香四种,应该是这样分的。

第四就是味境,味境是我们舌根所尝取的境体,一共有六种,就是苦、、咸、辛、甘、淡这六种。由于众生起好乐境,所以在这也再分为:可意味、不可意味、舍味。至于第五的触境,是身根接触所对的境,一共有十一种:坚、湿、暖、动、滑、涩、重、轻、冷、饥、渴,前四种是代表地、水、火、风四大显著性质的缘故,所以叫做能造触——能够造作的触,其余七种是由于四大的调和而生,所以叫做所造触。至于无表色,是没有表示、显现的色法,是对五根、五境的表色来说的。无表色,是由于善恶的行为,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在我们内心里面生起一种招感业果的作用,这种招感业果的作用就是业力,所以善恶的表业(表面上的业),虽然在动作之后随之消灭,但是由于这个原因就会激发出无表色。意思就是业力永远相逐,必然就招感相当的果,所以又叫做无表业。它的本体虽然不是极微所成的、物质的色法,但是是由于身语的色业所发起的,是依能发的色来讲的,故此也是一种色法——摄入色。刚才我们提到一个名相叫极微,究竟什么是极微呢?这个名相就涉及到一切物质的构造。物质究竟是由什么造成的呢?佛经上称之为极微,以前旧时的译法叫做邻虚。极微是把物质分析到再无法继续分的物质分子,即最细微物质构成的单位,如果要把极微分析就等如空了,在佛学上叫做析空观。凡是有物质的存在,其必定就有方位,意思就是不管什么都有一定方位,有上下东西南北六个方向。但是极微是把物质分析到无法再继续分析下去,已达到极点之后,再将它分析为六个方位和中央一共七分,极微不可以附于上下等等的方位,所以叫做无方分。极微不会变坏,也没有质碍,所以用我们凡夫的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把极微能够集成上下、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间共七个时,这个名称就叫做微。如果微积集了七个就叫做金尘。金尘的七倍叫做水尘,为什么叫水尘呢?因为这些微细的物质能够在水里通行。水尘的七倍叫做兔毛尘。兔毛尘的七倍叫做羊毛尘。羊毛尘的七倍叫做牛毛尘。七个牛毛尘就叫做隙游尘,隙游尘的意思就是在户隙间所能见到的游尘。如果能够集合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个极微就能成就一个隙游尘,而七个隙游尘就等于一个虮。一个虮是什么意思呢?虮就等于一只微细的虱,如虱的卵这么小。七虮为之一虱。七虱为之一穬麦。七麦为之一个指节。三指节就为之一指。这样次级(次第)积集就会成为山河大地乃至一切万物了。即是累倍上去重重叠叠,互相积聚,积聚越多物件就越大。但是一切物件的长、短、方、圆的差别,就是由于起因极微积聚的状态,即极微慢慢的慢慢的、积聚积聚…就会成为一切山河大地。说到这里,觉得佛学真的很有科学性。在《俱舍论》里,其实极微是物质分到无法再分的微细的单位。我们平时说的尘当然很微细,用肉眼都看不到,在空气中漂浮的那些就叫做尘。佛经,用以前的语言翻译为我们中国的语言时,由于文字不是太多,所以会用一些很古老的字。譬如穬麦的穬字,你查普通字典是没办法查到的,要查比较深的字典,如汉语大字典才能查到这个字的解释是什么:穬就是麦的一类,解释为很小的麦。所以佛经真的很合乎科学性,这里它也有讲到一切物质的构造是由宇宙的物质无法再分的最微细的单位开始,慢慢的慢慢的、一粒一粒的这样累积、累积、累积…以至于天地间的所有一切万物——即是器世界外间的一切事物。七个极微就等于一个微聚,我们再说一下,如果用数学的形式表达一下比较容易明白:七个极微等于一个微聚,七个微聚就等于一个金尘,一个金尘如果我们用极微来表达就是七乘七,即四十九个极微;七个金尘等于一个水尘,即是四十九乘七,等于三百四十三个极微;七个水尘等于一个兔毛尘,即三百四十三再乘七,等于二千四百零一个极微;再上就是七个兔毛尘等于一个羊毛尘,即二千四百零一乘七,等于一万六千八百零七个极微;七个羊毛尘等于一个牛毛尘,即一万六千八百零七再乘七,等于十一万七千六百四十九个极微。如果再计算上去,就是七个牛毛尘等于一个隙游尘,即在户隙之间可以见到的——被我们肉眼所见,就是十一万七千六百四十九再乘七,如果用极微来表达,就等于八十二万三千五百四十三个极微了。极微有色、香、味、触等等四种的分别,叫做四尘,即是:映入我们人类的眼的是色尘,嗅觉——在鼻的是香尘,味觉——在的就是味尘,肌肤的感觉——在身的就是触尘,这四个尘因为各别具有坚、湿、暖、动四大性质。所以在佛学上,我们看一般的佛教书籍,就叫地水火风四大种。地大以坚性为体,以任持为用,每样事物彼此间都有抵抗力,能够互相相持就是地大的作用;水大以湿性为体,以摄取为用,每样事物能够互相接引、固定,就是水大的作用;火大以暖性为体,以成熟为用,果麦能够成熟,米能够成饭就是火大的作用,如果不用火怎么做饭呢?以前用火,现在用电,电也是火大的功能发挥的其中一种而已;风大,以动性为体,以增性为用,每样事物能够运动,能够生长,就是风大的作用。讲回大种,大种就是遍依,“普遍的遍,依靠的依。”《地藏经》开始我们没念,有些《地藏经》前面加了(觉林菩萨偈),在《大方广佛华严经》里,觉林菩萨的偈子云:“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就是这个原理,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大种,大种是遍依的意思,大就是遍,种就是依,就是说遍依一切万物。它不但势力强大,即使是每一个极微都无法脱离四大,而且是以这四种为依,所以叫大种。而这四大种,又分为假四大和实四大。假的意思就是非真实,即是虚妄、非空非无(假设不确定的意思就谓之假)。假四大依实四大所成,意思就是我们通常见到地水火风时,实四大就是我们肉眼见到微细的东西,不过因为它的作用要借假四大来表达,所强名为地水火风。然而这四大种是依同一的分量集合或是由其他原因而集合就是一个问题了,因为四大是有所偏增的,在量上也有所增减,物体有种种不同的性质就是因为四大的量的不同。我们举个例子,如物体有湿滑的性质,滑性就是水大的偏增,温暖性就是火大的偏增,动性就是风大的偏增,坚性就是地大的偏增,其中当地水两大偏增时物质就会重,火风二大偏增时就会变成轻的,而水风两大偏增就会变成冷的。但不管任何物体,绝对没有由一大或者二大所成,必须要具备四大才能够形成,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不但四大如此,四尘也一样,凡是物体的存在,必须都由四大、四尘来合成,这个道理叫做“八事俱生,随一不减。”

接着,我们来讲《俱舍论》中所讲的心王。心王非常重要,指的就是我们心的主体,但是心王只能缘取总相,无法缘取别相。为什么呢?举一个例子:譬如外面有一个人,心王的作用只能缘取这个人的相貌总体,但是无法很精细缘取这个人的姿态美丑和这个人起的好恶等念头。通常来说,心王有三种不同的名称,就是我们平日说的心、意、识。心是梵文“质多”citta的译文,是集起的意思。什么是集起呢?即是一切的心所和能够引起三业所作的心作用。而意呢,就是梵文“末那”manas的译名,是思量或依止的意思——能够思虑、量度所缘境界的作用,或者是其他心、心所的依止,令到心起后念去测度,以上就是“末那”的意思。识是梵语vijnana的译名,是了别的意思——能够明瞭、了别景象的功能。所以《俱舍论》讲来讲去就是六识的论,不像唯识所讲的,唯识学所讲的心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意是指第七识末那识,而识是指前六识。所以识就是能够缘外境的心的不同称呼,就是所谓心识或者意识,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识就是以眼根为所依,了别识境的心识,耳识是依耳根了别声境的心识,鼻识是依我们的鼻根了别香境的心识,舌识是依舌根了别味境的心识,身识是依身根了别触境的心识,即是所接触的境界,意识是依意根了别法境的心识。六识都是由于依根而得名,所以叫眼识、耳识、鼻识等等,如果由所缘的境去取名的话,那就应该叫做色识、声识等等。那么其中前五识因为依五根去了别五境,所以它们的范围多少有不同,但是第六意识是依广缘的境,所以具足一切心所法,而在六识之中,意识又作为主体而有强烈的作用,如我们的做善做恶完全是意识的作祟。虽然意识所缘的境界叫做法境,但是如果把它配在五位的时候就不同了,因为这时是针对五识来讲的,所以必须将它(意识)除外,把其余的无表识、心王、心所、不相应行、无为等等诸法叫做法境。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意识不像前五识只是依识根为所依,而是以前面的意识为所依。意思就是说,它是在现前、过去和未来的刹那生灭,即是法尘的影像之间发生作用。因为心法不准许有两个并起,必须等待前念消灭之后,后念才能够生起,故此前念是后念的所依而叫做意根,在法相里面又叫做“末那”。换句话说意根就是前念的六识,如果再加上现在的六识就叫做七心界。心王的了别作用有三种殊胜,第一是自性分别,第二是计度分别,第三是随念分别。自性分别就是不加任何的比量、猜想,自然能够识别外境,这是对于现前的直觉来说的。而计度分别就涉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而推量种种分别的作用。随念分别就是回忆过去的种种事情而加以考察的作用。那么在六识之中,前五识只有自性的分别,没有善恶好乐的知觉,而第六意识才具有三种分别,能够观察事物的历程、知觉、作业,了别一切万有。

我们说完心王,现在来说心所。心所就是心理作用的现象,另一个名称叫做心数,意思是心所有法,是梵语caitasika的译名,是随心王而起的心理作用,故谓心所,是心的附属品,心之所属。因为它不能够离开心王去单独行动,必须依附心王,将心王缘取的法境去加以微细辨别,所以叫相应法。相应有五种意思,第一是所依平等,就是说心所和心王依一样的根,如心王依眼根,心所也必须依眼根。第二是所缘平等,什么是所缘平等呢?这是对于所缘的境来说的,意思是如果心王缘色境,心所也必须缘色境。第三是行相平等,意思是心所和心王必须是同样的相(即感觉)。第四是时间平等,就是说心所现起的作用必须和心王是同时的,并非能够不同时间,单独自在。第五是体事平等,事就是体的意思,即心王和心所虽然体不同,但是它们有密切的关系,不能够同时并起两个同类的心和心所。以上五种就是心王心所五义平等的相应法。在《俱舍论》里心所法一共有六类四十六种,和心王不一样,心所可以精细缘取其他别相,即是小的部分,所以能够起好恶等等感情。分为六类的标准是根据道德观念而来的。因为佛教中普通一切事物,不止分为善恶两种性,还有所谓的无记性——一种在中间的、不善不恶的中庸性。根据《俱舍论》说,善是能够称赞的清净之物,恶是可以毁废的污秽之物,非善非恶就是无记。由于这个理由,招感乐果就叫做善,招感苦果叫做恶,都无力量招感善恶就叫无记。无记还有有覆、无覆两种分别,有覆无记虽然无招感苦果的力用,但是它的性质属于污染,能够障覆圣道无漏智的发生,比如我见等等不正确的见解。而无覆无记既无招感苦果的力用,但也不会障覆圣道无漏智的发生,比如游戏心等等。在六类之中,大地法普遍善、恶、无记三性,大善地法只遍于善性,大烦恼地法只遍于污染性(染污性),大不善地法只遍于恶性,大烦恼地法只遍于染污性,而不定地法是无法确定性别的。

在这里我们只抽出大地法来讲一讲,因为大家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何谓大地法?大是遍义,地是心所的所行之处。就心王来说,是指遍常于心王和心所的法,一共有十种。第一是受,受是领纳的意思,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感情的领纳,是视外境的美满如何去定苦乐的,比如在我们内心生起一种顺违的苦乐、或者非苦非乐的感受变化,就叫做苦、乐、舍三受,或者由我们身心的感受分为五受、两种受等等。第二种是想,想就是取相的意思,指在接触某一种境界之后,对某一种境界所加的度量。如果我们对某一种境界在心理上首先有一种安排,即一个概念,那么就知道人世间一切事物、名称、语言都不过是心理上的创设而已。第三种是思,思是造作的意思,就是在想上所起的活动,故此,思就是发起我们身口意三业的主因。我们一切心、心所的动作行为,都要受思心所推动,所以思心所就是行为的根本。第四是触,触就是接触的意思,指两个以上的物体互相接触就会发生变化,意思就是根、境、识和合的时候所起的心所,所以一切的心、心所法的生起都要靠触心所的作用。比如外境是花,透过眼根产生花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不能离开根和境的组合,所以它必须三法和合,可以看到触就是一种引申感受的原因,就是感觉、受的原因。第五种是欲,欲是欲望的意思,就是我们希求的心所,即对于喜欢的事物有所希望和殷求。在这里有善有恶,善就是善法,可以发出我们的菩提心,希望成佛和度众生,恶则有杀、盗、淫堕三恶道。第六种是慧,慧是拣择的意思,拣择有拣别、抉择、推求三种意义,是对于所缘的法拣择正邪、善恶的心所对的。第七种是念,念就是铭记不忘,是过去接触过的境界在我们脑里有很清楚的印象而不忘记的心所。第八是作意,作意是警觉的意思,就是接触某种境界时,使我们的心生起注意,怀有警觉。第九是胜解,胜解就是最殊胜、不怀疑的了解或认识,是心理上对于某种见解能够坚定,不被人转变的决定。第十是三摩地,三摩地是梵文samadhi的音译,是等持的意思,意思是令精神集中专注在一境而不移动我们的心所,是定的另外一个名称。

第二种,我们说到大善地法,大善地法就是只有善性的心所,因为遍于一切善心所以叫做大,善就是对于今世、他世都有利益的法,一共有十种。第一是信,信就是引许、澄净的意思,就是信仰三宝、四谛、善恶因果而毫无犹疑,信的自体清净无杂念、无污染,是心理的皈信和热情的力量。如果一个人有信心,心理就能够安定,亦能够清净发出一种力量。比如经论中所讲:“信为道元功德母”或“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就是强调这一种的重要性。第二种大善地法名之为不放逸,不放逸就是专修善法而不放荡的心所,是修善的意思,即精进、无贪三根的总和合体。第三种是轻安,轻安是安乐的心所,但是这种心理是必修定的时候才能产生,所以轻安的人可以说已经入了修定的门径,故此修定可以断烦恼得解脱,所以属于善法。第四种是舍,舍就是令到我们的心平等,不被外境所动的心所,就是不需要加一点功用,心理自然能够住于寂静的平常心,有了这种心再修止观就能真正起作用。第五种是惭,惭是惭耻,即反省自己的自觉能力,是感觉惭愧与羞耻的心所,它和愧的意义有一点点不同。第六种是愧,愧是抱愧,是依社会的批评力量感觉对不住人的羞耻,与惭有共同的作用,因为惭是主要对自己,而愧是主要对他人的。第七种是无贪,无贪就是对于世间法的无论哪一方面都没有贪着、贪求的心所。第八是无嗔,就是对痛苦的来源能够了解忍受,对一切环境的恶劣都能够不怨天尤人,不动我们嗔恨的心所。第九是不害,不害能够拔除他人的苦恼,是不使其他人在精神上、生活上、身体上感受痛苦的心所。第十是勤,勤就是向上进取的一种心所,就是对善法要修学,对恶法要断除,是做事要用功、毫不懈退的精进心。

第三种我们讲到大烦恼地法,大烦恼地法就是遍通一切的污染心,污染心就是不善心和有覆无记心的心所,因为它是烦恼的根本,所以叫做大烦恼地法,一共有六种。第一是痴,痴也叫无明,是对一切真理起颠倒妄想的心所,是轮回的根源。第二是放逸,不修善法、不怕恶法的放荡纵逸的心所。第三是懈怠,就是精进的反义,对于善的方面不肯努力修学,对于恶的方面也不肯努力去除的心所。第四是不信,不信是信的反义,就是不信真理、不信三宝、更加不信善恶因果的一种心所。第五是昏沉,昏迷沉醉的心所,因为昏沉就提不起精神,成为一种萎靡不振、颓靡的状态,所以不能够修观。第六是举,举是令心高举,轻躁浮动的妄想心谓之举,就是昏沉的反面。

第四我们讲到不善地法,不善地法是一切不善心而起的心所,是无惭和无愧两种。第一无惭,即俗语所谓无羞耻的心所,是惭耻的反面。第二无愧,就是俗语所谓无廉耻的心所。

第五我们讲到小烦恼地法,小烦恼地法虽然和恶、有覆无记的心王相应,但是这里只是指和第六意识相应的无明,其依大烦恼地法心所,所以叫小烦恼,一共有十种。第一种是愤怒,愤是对自己当前不如意的境界所发出一种愤慨的心理,如果动了火就会执物打人,张口骂人。第二种是覆,覆就是覆盖的意思,即对自己所作的罪恶遮盖不让其他人知道的心所。第三是悭,悭就是悭吝、吝惜,不肯施惠。第四种是嫉,嫉就是嫉妒,就是见到其他人所做好事和利益时,自己内心不能忍耐而生出妒忌心的心所。第五是恼,恼就是恼怒,就是不听其他人的谏悔,自己在那苦恼的心所。第六是害,意思就是对于人类的损恼心,时常用种种方法去逼恼其他人的心所。第七是恨,恨是在愤之后发出的内心结怨。第八是谄,谄就是谄曲,如口是心非的人,有这个心理的人一定会献媚于其他人以博取其他人的好感。第九是诳,诳就是憍诳,就是无真实的心所。憍是骄傲,是对于自己的资财、地位等等而生起骄傲的心所。

由于时间的关系,以上我们所讲的只是《俱舍论》里的沧海一粟。其实《俱舍论》主要的意思是说明诸法因缘的正理,破斥外道凡夫著我的执见,希望我们凡夫能够断惑入圣,永离三界的系缚。希望各位师兄有时间能够好好去研究《俱舍论》,作为佛学一个深入的基础,多谢各位。

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