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我们讲真言密教里面的三密瑜伽行。讲到密宗的修行,一般人的脑海都会浮起行者在寒风吹袭、白雪飞舞之中,置身在冰柱成串的瀑布或者小流的地方,静坐、念诵真言的景象。但是一般所谓的苦俢,亦都是在山岳修行。在密宗来说,应该属于前行,不是真正的行。
密宗的修行以三密为宗,完全是在于三密瑜伽行,即是身结印契,口诵本尊真言,意念住于本尊的三摩地,使到身口意一致,本尊和行者能够相应合一。瑜伽的行者,必须在阿阇黎的指导之下进行,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必须获得阿阇黎即是上师的许可,亦都是首先在归依上师的基础开始的。
阿阇黎在观察弟子器量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弟子是否已经有前行,因此在这个阶段之前,弟子需要作好各种肉体训练的先行准备,也就是说苦行是进入瑜伽行的前事阶段。空海上师年轻的时候,曾经在故乡,四角的山间和近着京都地区的山岳地点做过严厉的身心训练,但是只知道他的片段,不知具体行法。不过,他师父惠果上师一看就知道他有器量而且已经完成了基础的修行,所以,先后传授了空海上师胎藏界和金刚界两部的灌顶。空海上师回国之后,亦以瑜伽的体验传播真言密宗,但是从未讲到他年轻时期的前行。所以由此可以认为,修瑜伽行的时候,方行已经是含摄在其中了。
跟着我们讲到东密真言宗所修的四度加行。四密加行,真言行法,这个次序也叫做四度加行。在授予灌顶之前的修行,就称为加行,梵语是prayoga,相当于瑜伽的前行。所谓加行,即是加工勤行的意思,特别是多加去作之意,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所以称为四度加行。藏密的四加行是归依加行、献万达加行、大礼拜加行和金刚萨埵加行。而东密真言中的四加行就是十八道、金刚界、胎藏界、护摩等等的四种加行,它的顺序和内容,真言、天台两宗的流派都有不同的分别。
当我们研究,在空海上师那个时候,其实还未形成加行的组织,很少同时传授胎藏和金刚界两部曼陀罗的大法,大都只是传授其中的一部或观音、弥勒菩萨等等或者一尊的瑜伽行法。至于四度加行的组织,应该是在其以后的时代完成的。
四度加行的日数,在古代的时候需要修满一千日,每度加行都是二百五十日,但是有后来逐渐缩短的倾向,现在大约以一百日为标准。依照规定,在加行期间,举凡取水、折花、换供佛桌、洗涤器皿都不能够假手他人,修行人必须要精进、洁净、沐浴,一日三次,即是初夜下午二点钟,后夜上午四点钟,日中上午九点钟去修行的。
修行十八道之后,就修金、胎两部与护摩法,就是四度加行。所谓十八道,是使用十八种印契和真言的修法,是后段加行的基础。金刚法是根据《金刚顶经》,胎藏法是根据《大日经》编篡的行法细则,以上都需要庄重地装饰道场,比如焚香、献花、召请曼陀罗诸佛和观想修行人与本尊合为一体的入我我入观,念诵真言,观想种子、音声之后,再诵诸佛的礼仪,这种加行的礼仪,据说是模仿古印度接待宾客的方法。
跟着我们讲到加行里面的护摩法,四度加行最后阶段所修的护摩是梵语homa的音译,原本是祀火的意思,古印度婆罗门教烧火祀天,以火为天的口,认为烧物给这些火,拜祭这些火,是天食,而赐给人类福报,后来在五世纪,这个法为佛教所吸收。
建设了火坛,烧乳木代表智慧之火,烧尽烦恼的坛,成为密宗的仪规。以泥土去筑坛,依法用色粉去划线,划出简单的曼陀罗,堆积牛粪,点火燃烧,而且也从上面倒入酥油,投入一些米谷等供物,随着这些烟传送去天上,修法结束之后,必须也将这个土坛拆去。
依所求的目的不同,其实护摩可以分为四种,即是祈求安宁、除灾、增福德的息灾法,增进福智、圆满万行的增益法,突破怨敌或者障碍的调伏法,或者称为降服法,和获得人尊重的敬爱法四种,或者加上召摄所希望的人物的勾召法,就变成了五种了。
经典上记载,印度后期的密宗,或者属于它系统的西藏密宗,还有杀人的咒杀法,或者使人起离间的方法,也有这些等等的护摩,但是随行者的心念去决定它的善恶。这些护摩法,根据它的目的,就有坛形、颜色、方向、护摩木的种类、开始日期的分别,在日本,密宗从来不构筑土坛,而是在寺院的本堂,或者护摩堂之中,放置木制的护摩坛,它中央就有炉,燃烧切成一小块的木材,将供物投在火里面。
接下来,我们要讲到灌顶。密宗,灌顶是非常之重要的,密宗对修完四度加行的行者就授予传法灌顶,之后就可以得到阿阇梨的地位。传法灌顶,本来是要由阿阇梨观察行者的器量来判定是否应该传授,但是,最近对于只要完成四度加行的人就予以传法灌顶的资格是开了一个很大的方便。
其实灌顶仪式是起源于印度,印度国王在即位典礼的时候以一个瓶,金瓶,装了四边海的海水,灌在国王的头上,表示君临天下的王者仪式,被大乘佛教采纳之后,开始有继承佛位的意思,到密宗就变成了法脉相承的仪礼。密宗将瓶水视为象征五种智慧的五智水,接受灌顶是等于接受佛的智慧。在接受灌顶之前,首先必须授予三昧耶戒,也叫做发菩提心戒,目的是发掘自己本来具备哪一种佛性,醒悟有宇宙的生命,因为各个本尊的誓愿不同,所住的法门形式不同,所以就叫做三昧耶,是誓约的意思,是徒弟和上师互相共同遵守的戒律。
接受灌顶的时候,首先阿阇梨将木片授予接受灌顶的人,接受灌顶的人用牙咬住木片,由阿阇梨观察牙型去判断是否有足够能力接受。合格的人就要闭上眼睛,带入庄严的道场之内,这个就是许可灌顶的坛场,受灌顶的人站在铺在地上的曼陀罗金刚藏之前,双手合十,夹在两指中间的叶,在念诵真言的同时,掷在曼陀罗之上,然后再观落叶落在哪个佛本尊身上,而这个修行人就和这个佛有缘,即是受持哪一个本尊法,这个礼仪的名称就叫做投花得佛。通过这个过程之后,再前进到阿阇梨的面前垂头,然后阿阇梨在接受灌顶者的头上撒瓶水,这样就完成了继承阿阇梨即位的仪礼了。
跟着我们说到密宗的观想法—成佛的三种力量之一。好像刚才上面所说,密宗的基本修行就在于三密合一的瑜伽行,行者坐在本尊面前,修完种种前行之后,手结印契,口诵真言,发菩提心,观想自己和本尊融合为一,在保有肉身的情形之下,在现世中得悟成佛,就成为即身成佛。所以无论在印度或者流传到亚洲各地生根的密宗,行者的最终目标都可以说是在于即身成佛,即身成佛必需有三种力量作综合性的发挥才能完成。密宗的行法以这个三力偈来表示:“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养而住”,即身成佛并非仅靠行者的力量就能够达成,但是也不像其他主张他力的宗派,仅仅依赖如来的救济力就能够成佛,密宗的成佛,应该说是藉行者观法的功德力、如来发出的救济力和藏于宇宙万物的生命力这三种力量综合起来就能够达成即身成佛了。
说到加持,一般人总认为都是靠祈祷治病,或者出现神奇变怪之类不可思议的现象。事实上,真正的加持是指从佛方面来的力量由我们加以接受的作用。空海上师在他的著作《即身成佛义》之中有以下的叙述:“佛之大悲日影显于众生心水曰加,行者心水能感佛日曰持”。加持的梵语是adhis!t!ha^na,空海的加持译句分为“加”与“持”两部分,以表示佛力和受持行者二者之间的状态,这种独特的解释后来成为密宗独特的说法,也可以说是具有密宗特色的成佛论。
密宗,有很多经典和仪轨,仪轨就是修持时的仪式和轨法,所谓仪轨,是遵循密部本经所讲佛菩萨和天神等等念诵、供养的所有准则,虽然有体系化和片段式的差异,但是大多能够发现有关观想的记载,观法在经典仪轨之中都各具特色,但是都是以即身成佛为最终目标,所以可以说是记载是给行者本身所具有佛性得以醒悟的方法。
胎藏法所根据的《大日经》也有各种的观想法,最具代表性是五字严身观,又称为五字轮观或者五轮成身观,是象征大日如来五大意味的五个梵字观想在身体的五个地方,企图使修行人的身体和佛的身体达到入我我入的境界。
在真言宗的寺庙里面,可以见到的五轮塔坨或者墓石,就是象征大日如来的宇宙,表示人死后是回到大自然。五轮塔上面所写或者刻有的五个梵字,从上到下是表示虚空的kha、表示因的hetu的字头ha、表示尘的raja的字头ra、表示雨varṣaṃ的字头va、表示存在于现象界一切都是无始无终、本不生的a字,以上五个字也都分别写在宝珠形、半月形、梯形、圆形、四角形的塔上面,象征空、风、火、水、地的五大。在观想法之中,五个字是配置在头部、眉间、胸部、脐部、尿部五处,这个观法能够让行者直观到自己的身,能够即身成佛,是执妄的机器,但是顿成佛的法门。另一方面,《金刚顶经》的代表性的观法是五相成身观,这个分成五个阶段的观法:到达菩提心,修菩提心,成金刚心,证金刚身,佛身圆满。修行人观想月轮或者金刚杵以领悟自己的心源是本来清净—自心就是佛心。
密宗的观法就是学至以上所讲,至于具体的形态,物件之前,或者作为观想,或者透过象征性使到修行人和佛融合一体。如果我们就现象界里边存在一切事物象征宇宙生命,密宗思想来说呢,以具有实体形象的佛、曼陀罗、法具等等为媒介的观法,是较为复杂的仪礼。所以,密宗的观法如果未得阿阇梨适当的指导,是无法达到目的的。
接着我们说一下密宗的两个重要观法,是月轮观和阿字观。一面使用具体的法具,一面也将观法简化的密宗观法有月轮观和阿字观,如果是复杂的观法呢,需要由阿阇梨亲自传授,至于月轮观或者阿字观是在家信徒也很容易实践的。月轮观,是在寂坐的行者前大约一公尺的地方挂着满月状的月轮,观想自己和月轮一体化,因为满月是象征行者本身既有的清净菩提心,所以行者能够藉着月轮观使到原有的佛性醒悟。阿字观是密教的总持,是在月轮之上配上梵文的字,使到自己和它一体化。阿字就是我们有的菩提心,而本有的菩提心就是六大的法性,六大的法性就是毗卢遮那如来的平等自身。阿字的意思,是一切法本来不生的实相,不生不灭的缘故,不生不灭所以无始无终、本有常住,本有常住就是我们不生不灭的菩提心了。我们平常的心本来是不生不灭,而在万有诸法能够做,功德无量,具足圆满,而因为各人的私欲而使到本有的功德障蔽,所以修这个观法就能够舍除我们私欲,断除烦恼,降服恶魔,使到本有的性德能够显露出来。我们修行人藉着阿字一体化,能够和大日如来同化,阿字观的原始形态在《大日经》或者《菩提心论》之中也都有所叙述,但是把这个字拿来做密宗简单的观法而予以体系化的可能是日本,真言宗所含的阿字观大都是依据空海上师的弟子实慧所著的《阿字观用心口诀》。
接着我们和大家研究一下日本密宗的修法和西藏密宗的修法。日本密宗的胎藏法和金刚界法在构成上差异不是很大,而且一尊法或者理趣经的法也都可以以两部的次第结构作为准则。在日本,并不做择地的作法,因为在已经设定的道堂或者道场进行修法,所以不需要另外选择适合修法的土地,改变愿文,而是做九方便的胎藏或者五倍金刚界的修法的时候,必须要标明决意。在金刚界法里面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观法,然后将自身和坛上结界,使到它清净。也有穿戴盔甲的作法,这个就是金、胎两部都以观想去作为修行,完成以上的步骤之后,结成胎藏或者金刚界主要佛的印契,念诵真言。期间,胎藏法是加入五轮观法,即五字严身观,金刚界法是加入五相成身观,都是两部经典的代表性观法,但是这个也不过是预备的动作而已。其次所做的道场观是观想须弥山现在眼前,山顶之上有法界宫殿,也就是宝楼阁,从中依次序显现出从种子变成的大日如来、诸佛、诸菩萨,而且将他们安置在行者的身上七个地方,使到行者和佛菩萨合成一体的观法,然后就奉洗脚水洗本尊的脚,献上花和香,去敲响那个铃,以供养表示欢迎的意思。这样做,以坛上的六器,即承载六种金属器的密叶和水,以及持行者面前的金刚盘上面的铃和五股杵,进行观想。然后是诸佛菩萨的印契和真言,念祈愿礼佛的文章。其次是设定入我的我入观,观想行者的身体遍满虚空,和大日如来相同。修行这个法到这里已经到达高潮,但是文字记叙极为少,实际的具体观想法其实必须要由阿阇黎直接口授,学习口诀。在印契和真言之间,有本尊的加持,将本尊真言仔细地念108遍,这个是正念诵,其次是字轮观,金、胎两部都相同,都是观想阿(a)、鑁(va)、囕(ra)、唅(ha)、欠(kha)五个字的梵文,和牢记各自所代表的意思,使到它深植于行者的心中,然后分别念诵曼陀罗诸尊的真言,跟着再做一次香花等等的供养,和打响铃,念赞、祈愿、回向、等等的文字,解开结界的作法,然后就结束了。
从以上金、胎两部的观法次第来看,结印契、念真言、颂赞佛文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而观想几乎没有讲到。关于观想,大部分其实都由阿阇梨来口传。但是,构成金、胎两部观法的基干的五相成身观和五字严身观,只是在形式上加入各种次第的前行部分,并无纳入入我我入观或者入本尊观等等的核心观法之中。又譬如将种子和三昧耶形本尊互相联系、自在观想的总三尊观,亦和道场观、入我我入观、正念诵、字轮观分别配置,彼此之间已经是没关联了。
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知道,日本密宗的观法已经和印度密宗的观法相差很远,变成日本独特的修法次第。而且,日本密宗除了教学之外,也使到所谓事上的修法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在它范围之内应用的观法,因此是特别重视师资的相承口传,所以在观法上和密宗教学没有什么关联。日本密宗的行法次第是:与其自己内部发现本尊,不如将本尊予以对象化,所以在次第之中是特别强调修行人在本尊之前礼拜、念诵真言、上供等等以获得功德。重视随修法而来的功德,对奏圣的效用特别重视,所以真言、天台两宗各种传承的密宗史上,师资相承一直都延续至今,这一种修行方法,使密宗观法流于形式化,有时很难获得深刻的领会。
接着我们来说一下西藏密宗的修法。与日本密宗比较,西藏密宗是忠实的继承印度密宗,关于密宗的观法,有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两种。生起次第是从绝对世界向现实世界展开的观法,圆满次第,或者叫做究竟次第,是行者在自己的内部发现绝对,然后与其同化的观法。中国、日本的密宗是没有究竟次第的传承,按规定,即使是西藏密宗也只能够传授给经过特别训练的修行人,它的方法有父怛多罗系、母怛多罗系和不二怛多罗系等等种种的传承。生起次第也有各种形式,和日本密宗的修法有点相似,在这里介绍父怛多罗系的《秘密集会》的圣者流的生起次第,称为略集成就法(Pin!d!i^kr!ta -sa^dhana)。
略集成就法可以分为三种瑜伽,即三摩地。三种三摩地是:第一瑜伽、第二曼陀罗最胜王、第三羯磨最胜王。第一的瑜伽三摩地,首先是要选择和防护修法的坛场,即所谓结界,都是在瑜伽观想之中进行,其次有四无量心观空的观法,然后就观想忿怒尊的出现,保护坛城和修行者安全,使不怕被魔害、侵扰,跟着观想楼阁宫殿出现,从其中这个楼阁宫殿就现出三十二尊,三十二尊之中,五佛是代表五蕴,四个明妃是代表四界,八大菩萨是六根和脉管等等,十忿怒明王是将身体各部分分别和种子同时观想。这三十二尊包括现象界所有的生物和无生物,修行人必须能够自在地使佛和现象界的万物从虚空中出现,然后再使他们归于空性。第二个曼陀罗,最胜王三摩地是观想三十二尊之中,使到佛、菩萨、明王等等具体出现,而且牢记各尊的特征。第三的羯磨最胜王三摩地,是从微细的瑜伽开始,自由地观想三十二尊出现之后,将他们的次第集在行者的鼻前面的观法,这样,修行人本身也和佛一体化了,再呼吁和劝导四个明妃,然后自己观想,立起进行礼赞之后,然后将曼陀罗纳入自己的身。
好像以上的生起次第、修法过程,是完全没有说明外在怎么做,一切都在行者观想之中进行,是以大乘佛教空的思想为根底所组成,这一点就和日本密宗的观法次第有相当大的差异,这种为了即身成佛的具体修行,在日本密宗几乎是直接由阿阇梨授予,因为观法的次第完全是瑜伽的行法,所以每一项都要有阿阇梨适切的指导,否则就不可能实施。生起次第可以说是曼陀罗的佛菩萨从虚空中出现,而修行人领悟这个佛和自己是一体的观法来的。经过这一种观法,就能够逐渐发挥我们本身的潜在能力,发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被遗忘的我们本来的真正面目。
最后,我们和大家研究一下何谓曼陀罗。密宗里边所讲的曼陀罗或者曼荼罗是梵语mandala的音译,也有人译为曼陀罗、曼丹罗、曼达拉,意译也有很多名称,在古代译作坛城,是平坦的意思,又叫做道场,新的译法译作轮圆具足,表示十法界: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十法界的依报和正报都悉皆圆满,毫无缺乏,又译作无比味、无过上味、醍醐味,诸味调和,其味无比,譬喻十法界的依正具足。依者,就是身体以外的一切器界,正者,就是自己身体的圆满(法、报、应三身),依、正两界,圆满无比,不可思议。亦表示佛领悟的本质,其实含义是很多的。
曼陀罗,在古代印度是指国家的领土和祭祀神的祭坛,是生存于现象世界的我们和神圣的佛一体化的场所,也是超越的大宇宙和内在的小宇宙相织的空间,所以曼陀罗就成为密宗的中心要素。一般泛称的曼陀罗就是指图画,曼陀罗最原始的形状是用土做的坛,用泥土所筑的坛,在它上面用白粉画几何的图案或者各个神的形象,这个就是神圣的空间,是天上的神回应祭师祈愿,降临的场所。这一种仪式,原本属于婆罗门教或者印度教的仪礼,在公元五世纪左右就开始被佛教采用、吸收、改变,而且越来越详尽。到了公元七世纪的中期,已经完成了完整的土坛的制作法。以《大日经》所讲的七日作坛法是最具代表性的,这个原理是用七日的时间按仪轨去做成土坛,而且在它上边去绘画曼陀罗。首先选择清净的土地,去张开绳索划出一定的空间,去除土石、毛发等等不洁净的物件,去拣清楚土壤,去准备,去作坛场。在坛场上部,要弄得它很平坦,在中央和四方是埋入五宝或者五谷,表面用白色的石灰粉画上几何形的线条。完成准备之后,在第七日就由阿阇梨在它上边画佛、菩萨的形象,将适合接受灌顶的弟子挡住眼,引到坛上边举行投花得佛的仪式。西藏密宗是筑土坛,在它上边划线、堆牛粪,而且在它上面浇上一些酥油或者燃烧羽毛,土坛在仪礼结束之后必须要拆除。西藏密宗所做的沙的曼陀罗也属于土坛的系谱,亦即将五色的细沙散在坛上,然后画上各种的曼陀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