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密教1

何为即身成佛呢?佛陀的梵语BUDDHA是觉者的意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冥想,而看清楚这个世界的实相成为觉者。密宗是以我们这个父母所生身,一生就能够成佛,所以就叫做即身成佛,印度密宗称现世成佛,中国密宗就叫做速疾成佛。而主张在人类存在之中发现绝对原理的即身成佛,就是日本的空海上师最先提出。

空海上师在早期的著作辨显密二教论之中,对一般佛教亦即是显教提出了密宗的特色之一,即身成佛论。另一方面亦都写了即身成佛义,以表明他要讲的理论基础。所谓即身成佛,并不是指经过特定修行的行者才能够达成,而指每一个人自性都同摩诃毗卢遮那如来平等无异,只是他障闭了,但宗教性的自觉和正确的实践修行,以这一生的肉身就可以达到与毗卢遮那佛同等的正觉,而得到真正的觉醒。

密宗里面亦都说,四种法身,四种法身是什么道理呢?密宗根据法身的性格分成四类,它的根源我们可以在印度中期的密宗经典里面见到,而全面性给予理论地位的人,亦都是空海上师。这四种法身就是: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其中的受用法身又分为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两种。

法身是完全无固定的形态,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所谓自性身,又称为自性法身,就是显示法身本来的状态,因此是无色、无音、无臭、无味、无、无相,不能够成为人类感觉作用的对象,处于这种状态的法身,是我们完全无办法接触的存在,为了显示某一种具体性,所以将它完全性化为各种形态,就是受用身了。这种情形,正如无色透明的太阳光线,用我们肉眼无法看见,但是,透过三棱镜就形成了七种色彩,用我们的眼睛就能够看见七色一样的原理。

在法身之中,为了自己要将它完全的性格打破,理智相应,浸游在广阔彻悟天地,自受法乐,显示具体化就是自受用身了。而为十地菩萨解说佛法,令到他人受用的,就是他受用身。当法身要说法的时候,是直接在自性法身的情形之下说法和变成受用的法身说法。

所谓变化法身,是法身化为历史上的人物,现身在这个世界上说法,释迦牟尼佛或者祖师,相当于就是这种法身。所以变化法身的情形,是说教时间和空间都受到限制,所以这些教义都带有具体性。至于所谓等流法身,即是随着种种不同的机缘,变化不同种种的身,是佛为了普救六道众生,变化成同人类或者动植物同类的身形而说法,是为了教化示现的具体形象。

法身的说法,其实是无限定、无时间、地点、对象的限制。所以密宗将法身的说法赋予自受法乐的理由,不是为他人,而是为了法身本人的自乐。所以超越时间和空间不断演说真理,我们能够这样解说法身说法的原因。

那密宗里面所讲的秘密又是什么原理呢?大乘佛教之中虽然有显明的教义和秘密的教义这两个用词,但不是好像日本密宗所讲的显教和密教一样,含有价值判断的意思。一般所谓的秘密,很容易使人认为是怕给人知道,属于个人独有而不公开的意思,对于这个秘密,空海上师在辨显密二教论中亦都有说,秘密这个词有两层意思,第一就是众生的秘密;另一个是如来的秘密。

众生的秘密,又称为众生的自秘。在这里所讲如来的秘密,是指被佛隐藏起来,不让我们看见的那一部分,这个不是佛不舍得给众生知道,将这些秘密隐藏,而是由于法理深奥,不可思议,不是浅机的人所能信受,在我们具备正确接受或者消化的能力之前,不给我们说,反而较好。所以暂时予以保密,等时机成熟再予传授。

尤其是密宗,是更重视实践,对于没接受过某种程度肉体训练的人来说,授予高度洗练的修行法,反而有损伤我们身体的危险,无论是体操的技术或者各种运动技能的训练,都需要由教练根据选手的进度,逐步授予高度技术,密宗的情形亦都可以说与这个道理相似的。

总之,所谓如来的秘密就是不给众生任何不利的东西,根据众生进度的程度,逐渐予以公开。另一方面,实际上亦都可以说从来不加以隐藏,只因为众生在这一方面是没张开眼睛,所以见不到变成的秘密,所以称为众生的秘密,是自己不开眼,所以使到它变成秘密,所谓称为众生的自秘。

有些人同样的地方去过两三次,认为那个地方一点都无改变,但是有些人曾经两次去过的时候,就发现这个地方已经不同了,等这个人去这个地方第三次,就真正了解到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或者因为自己的知识增加了,或者关心的对象改变,上一次来看这一样的东西时,虽然这一样东西存在,但我们什么都看不到。人际关系都一样,对方虽然无改变,但往往因为我们的心情或者了解程度的加深,而对对方产生不同的评价,这个就是众生的自秘。

密宗所谓的秘密,无论是本来的秘密或是众生的秘密,都无吝啬的心或者恶意隐藏,是我们自己缺乏能力演变成秘密而已。由此可知,无见不到事物的真相,至于真相隐藏,被人见不到,其实是众生自己的责任。

由空海上师所著的《秘藏宝钥》之中有一句话,很值得我们参考,他说:“显若拂尘,真言开阔” 。他说显教药物是拂去一些尘埃,真言秘密乘呢,是开我们智慧的宝藏,这两句话,简明扼要指出,显教和密宗不同的功能,显教要人悟道,尽量将事物上的灰尘清除,给眼晴看见非常美妙的东西,相对密宗要人修持,将外在的事物视为次要,直接进入事物的内里,掌握原有的形象,所以认为只是用口去讲一讲,不采取行动去修行是不行的,其实要应该立即打开我们秘密的宝藏去修行,但是进入秘密的仓库里面所必须要的钥匙,不是随处都有,要找钥匙,首先要将覆盖在眼睛上的灰尘清除,所以,密宗可以话是从自我的彻底改造开始的。

在密宗里面最高的一尊佛就是大日如来,大日如来是密宗的始祖,密宗最高本尊大日如来的梵音译作摩诃毗卢遮那如来,或者毗卢遮那如来,简称为毗卢遮那佛,摩诃是大的意思,毗卢遮那是日的别名,所以译成我们汉文就是大日如来,由大日如来这个名称来看,很容易被认为是太阳神的,但太阳神在佛教之中已经在天部里面有十二天之一的日天,已经是一个代表,这个是太阳神引进佛教,作为佛教的守护神。

因此,大日如来不是太阳的佛格化,而是将宇宙的永远性、普遍性化为佛,这个道理在善无畏上师所著的大日经疏》卷一早就记载了为何将毗卢遮那佛译为大日的三个理由。原因是第一除暗遍明,即是除去黑暗,能够发放出光明;第二是能承众务,能够承办一切众生的事务;第三是光无生灭,大日如来的光是永远不生不灭。由这三个原理,我们可以看到,大日如来不是太阳神,太阳只是用来比喻大日如来的佛光照耀是无内外和方所、昼夜之别的性格。

太阳的特性一般是指光、热和培育万物的能力,这些性质确是给予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无止境的恩惠。但是,这个力量其实都有限度,到了夜晚,阳光就无了,在阴影的地方亦都缺乏热度,照得到外面,但照不到里面,所以,在有些洞穴里面或者地下培养动植物的能力就明显降低了。太阳拥有了不起的力量,所以受到人类的崇拜。但是不是万能的。

大日如来的伟大能力,足可以比美太阳,而且与太阳不同的是,他没受到限定,是遍一切处作大照明,大日如来向人类前进的道路发射光芒是无日夜之分,经常都发出温暖慈悲的热,对何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人,亦都毫不吝啬送给他强大的培育力量。

虽然,以太阳比喻大日如来,但是因为祂超越太阳的有限性,再加以伟大的力量,这个时候的大,不是指量的大小,而是应该解释为无限性、绝对性,同时具有普遍和常住性格,是超越施予的宇宙性存在,不是以我们的知识能够完全可以掌握的。为了透过宗教性的直观才能够进入这个世界,大日如来的领悟世界,需要靠五种智慧才能够体现,而这五种智慧必须由师父直接传授才能够得到的。

现在讲四智与五智,大乘佛教主张四智,即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密宗是将四智再加上法界体性智,定为五智。本来是以四智成为完整的体系,所以对大圆镜智赋予相当综合性的智慧性格,亦即是镜能够不分彼此,照出现实世界所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包容整个现象界的绝对智慧,能够将隐藏在人类里面的深层意识加以转变,启发人内在的菩提心。

从存在在现象的万事万物之中,特别重视共同性或者匀质性等平等面的智慧,就是平等性智。通常在讲到观察的时候,可以分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但这里讲,在主客同体之中,能够见到它的差别性,就是妙观察智。

以人类认识为基础转化意识的智慧,成为一切事物活动性性格根源的智慧就是成所作智了,亦都是依据人类五种感觉意识转变所得的智慧,由这个智慧可以开展真理的实践面,成就自利利他的妙业。

法界体性智是密宗独特的综合性智慧,能决断分别诸法的本性,本来在四智体系之中的大圆镜智已经具有这种特性。所以它独自性就不那么浓厚,密宗的五智,不是抽象性的理念,它属于金刚界五佛,即大圆镜智的东方阿閦佛、平等性智南方宝生佛、妙观察智的西方阿弥陀佛、成所作智的北方不空成就佛和法界体性智的中央毗卢遮那佛等。以具体的智慧而存在,成为密宗修行者成佛的精神要素。

跟着我们来讲密宗里面所讲的六大说法。在东方的宗教或者哲学之中,将大宇宙和小宇宙做为一元性的基础而创造出独自的思想或者实践体系的学派,实在不在少数,印度后期密宗与西藏密宗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建立生起次第,或者圆满次第等具有特色的实践体系。

日本密宗是由空海上师为大宇宙和小宇宙一体化提出的理论根据,在即身成佛义之中就展开很独特的六大说的主张。密宗的修行人有经验的可以知道,本尊同行者,虽然是相对的存在,但本质上是一体的。但是,在理论上无人能够说出这两者为何本来不是个别的存在,是什么理由使到两者合而为一呢?

空海上师为了使即身成佛的思想,能够理论上得到确定,就创立了六大说去解释大宇宙和小宇宙世界的一元性。所谓六大就是地、水、火、风、空五大,再加上识大。所谓大不是指广大,而是指根源性的东西,无论希腊哲学或者印度唯物论,地水火风四大都是构成现实世界的要素。初期的佛教亦同空海上师一样采取六大说,认为六大是大日如来的法身,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体,是构成一切物质现象的根源。

在大乘佛教的般若经之中,视六大为空,否认它的实体,由以上看来,对空海上师所讲的六大很容易认为是构成宇宙的六种要素,亦都有人将五大解释为物质的要素,而识大是精神的要素。同时认为空海上师是将宇宙看成物质和精神要素为综合形态。但是如果将六大看成是宇宙构成的要素,那空海上师的思想上的特色就会消失,因为这种由几个要素集合构成一个主体的思考方法,等于是印度所做的积聚说,不能够算是新的见解,空海上师将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视为宇宙的六种象征,亦都是有一个完整体的宇宙可以由六个面去加以观察。

首先是地大,是表示大地能够承载一切物质,成为一切的依靠,有坚固而安定的性质;水大是表示能够洗净污秽,促使万物生育,显示杰出的复元力和生育力;火大有烧尽万物的激烈性,同时亦都给予温暖;风大具有吹走万物的动态性质,象征活动性的性格;空大,是好似虚空的无限,意味着超越时空的广大和无止境的包容力。以上五大是象征由客观看到宇宙的五种性质,而看这个主体的自己就是用识大来表示了。

大宇宙和小宇宙的一体化,关于五大在《大日经》之上有讲过,这里的五大被视为是五个梵字和四方形、圆形、三角、半月形、宝珠五种形态,亦都是代表五种颜色与五色相对应,黄、白、红、黑、蓝,亦都通过文字、形式等三种组合,显示到五大的象征性,而且这五种字、五种形、五种色的五大,分别同行者的脚、脐、心脏、颈、头五处相对应,就象征大宇宙的五字、五形、五色,至于在小宇宙行者身上的五处地方,那样,透过观想就可以使到大宇宙与小宇宙合为一体。

大日经之中叙述了五大,不过由这种观法整体来看,自然可以明白加行者亦即是识大,就能够完成这个宇宙图。空海上师有鉴于此,就在《大日经》里面,以论法设定,识大在文献上的根据而构成了六大的说法。空海上师在《即身成佛义》之中说过:“六大无碍常瑜伽”。所谓瑜伽译为相应,在这里是融合为一体的意思,无论是客体的五大或者主体的四大都合而为一的状态。

《即身成佛义》又说,如是六大法界体性所成之身乃无障无碍而互相撮入相应,常住不变而且同住于实际,六大是由法界为体所成的身,亦即是佛身、大宇宙,六大互相无障无碍地相应,常住不变,住于实际,亦都是讲六大是佛的身体,同时亦都是行者的身体,大宇宙、小宇宙都是由六大所形成,在本质上是无什么不同的。

在空海上师的理论当中,令人感兴趣的是,他不仅主张佛与众生都是由六大所形成的一体,亦都将自然界等同视之。认为由天体现象与矿物这种无生命的自然界亦都同佛、同众生一样由六大所构成,将天地万物加有生命的东方思想,在大小宇宙一体化的世界观之中予以理论化的空海上师的论法,在缺理论性思想的日本宗教界中,可以说是相当独特的。

跟着我们来讲到密宗所讲的三密相应,密宗实践的基本形态三密:身密、语密、意密,修行人以手结印契、口念真言或者陀罗尼、心观想本尊,使到我们心能够进入三摩地的境地,就能够使到自己三业清净,不需用经过累世修行就可以即身成佛。

护摩是密教大法,凡是求成就一定做护摩,在寺院,本堂烧护摩或者修炼者在户外面烧大规模的柴灯护摩,这个时候修行人双手就会做出各种形状,这个就是结印契了,在口里面念诵的咒文就是真言,而行者集中精神,心意住于白净的月轮称为三摩地。

古代印度将人类的行为大概分为身体的功能、语言的功能、精神的功能等三种,习惯上就称为三业,业即是(karma),是一切行为的意思,这个时候,业是功能,密宗将三业称为三密,认为现象界是直接表现绝对的世界,如果从原始观点来看,人类的三种活动,就是佛的功能,所以密宗称三业认为三种秘密,所以称为三密。

每个寺院都供奉有各种形状的佛或者菩萨像,比如祂形状不同,手结的印契亦都不一样,由印契和手中所握的对象,就可以知道哪一尊是佛或者菩萨。在金刚界的大日如来手印不只一种,最常见的是智拳印,阿弥陀如来是结左手在下,右手在上的与愿印及施无畏印;弥勒菩萨大都采取载宝塔的莲花印;而不动明王就右手持剑,左手抓剑索的。

这些印契或者持有的对象,在我们看来是区别佛菩萨的标准,其实事实上,就象征佛菩萨领悟的内容,换句话说,印契或者持物,是浓缩宇宙真理的形状。印契本质上是象征宇宙的精神,它本身就具有生命,好似印度的古典舞蹈,跳舞的人,以双手或者手指做出各种动作,巧妙地表现出喜怒哀乐的表情,或者整体气氛,十分令人惊讶!在舞台的布置或者身体动作,更能够正确地表现出内在。

无论婆罗门教或者印度教,都根据古代的印度传统,创造出很多印契。婆罗门僧人就以这些方法象征宇宙,用在各种修法之上,密宗亦都继承这种印度的文化传统,将印契纳入在密宗的修法之中。在后来唐朝阿地瞿法师多所译出的诸佛菩萨,诸天的印契三百种,即是陀罗尼集经

印契本来是真理浓缩的象征,它本身就藏有推动宇宙的力量,所以,不方便随便公开,尤其是要谨慎和注意用在不正当的目的之上。修行人在修法的时候,要在衣服里面结印契,某些西藏密宗的寺院,就在佛像的手上盖一块薄布,不能够随便给人看见佛像双手上的印契。

跟着我们讲一讲真言,真言其实是集中宇宙的音波,印契是浓缩真理的形状。而集中音声的就是陀罗尼,或者叫真言。所谓陀罗尼是我们智慧没办法了解它完全的意思,只能够发出奇妙音声的咒文。西藏寺院在进行修法的时候,通常都用平板的声调去诵唱陀罗尼,日本真言中的寺院,亦都在燃烧护摩的时候,高声诵念不动明王的真言。

陀罗尼本来应该是用梵语发音,但因为已经译为汉字,或者无人指导,致使到它原有的发音或者写法失传,形成了意思难以理解的陀罗尼。自古的人都相信,声音或者语言不仅是将意思或者内容传达给人的一种手段,其实它本身就具有奇妙的威力。印度人亦都相信,真实的语言有使到魔鬼无法接近的力量,而且带来幸运。所以,将声音视为一种神灵而重视。

大乘佛教亦都有受持读诵听闻经典,就能够免除灾难的记载。在《般若经》、《法华经》、《金刚经》等等的经典之中,这种倾向是很强烈。日本亦都有自古认为这些经典有免灾的功能,所以视为护国经典倍加尊崇。经典之内充满真实的语言,所以相信,只要受持读诵,就能够有消灾招福的咒力,而翻译的经典,都有这一种力量。所以一般认为印度原有的真言或者陀罗尼有更大的功德。

古代印度婆罗门的曼陀罗,是赞美诸神的德行,期获得恩重的赞美之歌,亦都是咒文,《曼陀罗》在汉籍经典通常译为真言、咒或者神咒。咒的梵语是vidya,除了咒文的意思之外,亦都有学问、科学的意思,亦都有译成明或者明咒。

印度以五明去表示五种学问,内明,即是佛教;声明,即是声韵、文法学;因明,即是逻辑、论辩、伦理学;医方明就是医药学;工巧明就是技术、工艺、音乐、美术、艺术学等。这里的明,就是学问的意思了。陀罗尼的梵语dharani,本来是无咒文的意思,比喻汉译的持或者种子一样,有保存或者维持的意味,即是将精神保持在一定的状态,统一精神,将心集中在一点之上,就可以产生某一种念力,增进记忆力。

念诵陀罗尼的时候,全神贯注,咒语的力量自然就会加持在行者的身上。所以,随着时代的演进,咒同真言被看成是相同的事。在佛教经典之中,陀罗尼有统一精神和咒文两种意思,但是,在密宗的经典之中,大多都是用咒文的意思的。

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