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修观我们要观什么?怎么修呢?我们要观外境,外面的境界地水火风空是依黄白红绿蓝五种颜色去分布。
当现前见到的时候,就要舍观修还,是为还字诀。还字诀就是吸气的时候观想十方诸佛的光明功德,化为一个白色的“Om”字(Om Ah Hum的“Om”字), 慢慢住于我们的脐轮,即是气海,丹田的位置。然后变成红色的Ah字,一变成红色的Ah字就长久停留这位置。而当我们呼气的时候,就再变成蓝色的Hum字,由鼻里慢慢呼出去, 放出蓝光,然后入一切众生的身体里面。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为了消除罪障和增福。就这样,Om Ah Hum三个字循环往复。这一步很重要,可以解开我们全身的脉结。若修天台宗的止观,就等同于这个金刚诵法门,都可以打开我们全身的脉结,所以叫做还,脉结解开后烦恼就会断,这就叫做还。
当修练纯熟后,我们的呼吸随心寂定,慢慢会缓慢,直到气息停止,这个阶段中脉会打通,身体的业气就会转变成智慧的气,这个阶段叫做净,即是第六个步骤净字诀。共有六个字诀:数、随、 止、观、还、净。讲到这里,我们会想问显宗与密宗有没有分别呢?既有分别,也没分别。差别只在于你自己证到的境界是怎样,其实条条大路都能去到目的地。等同天台宗修持止观的法门,也可以将我们中脉的脉结解开,左右二脉的脉结解开,将业结气转为智慧气,令我们清净,打开我们的脉结,开启我们的脉轮。
金刚诵的正分是依我们呼吸的入、住、出,默诵Om Ah Hum三个字。同时观想Om字是白光,Ah字是红光,Hum字是蓝光,三种光由我们的中脉出入。如果修习纯熟可以进一步打通最难打开的心结里面的脉,我们心间里有一个脉最难打开,修到纯熟的时候,连心间的脉结都打开,就可以令全身的气的入和住都融于中脉里面。那有什么觉受呢?如果气打开了心结后,就会感觉气的入和住融入我们的中脉,引生心的寂静,很寂的境界。然后慢慢深入,这个境界就很快逐步深入到四禅定的境界,而证见到实义光明。再慢慢进入四禅天的境界(即色界的初禅、 二禅、三禅、四禅),都是很高的禅定境界,进入四禅寂定的境界。
好了,我们说完了金刚诵,可能我讲这个次第不是太清楚,或者你听得不容易明白。当然不可能一个录音带就能详细解释所有,只希望这个录音能浓缩去介绍简单的修法和究竟大手印里有什么秘密,是怎样修?其实一点秘密也没有,简简单单就能解释。但真正的修法,不可以单依靠这个录音去修,你要依止你真正的上师,这个录音只是一个参考。你要找到一个真正的上师,懂得大手印的上师来传授给你。刚才讲的过程之中,例如刚才所讲的六个字口诀—数、随、止、观、还、净,每个阶段都有你所出现的问题,慢慢你发心开始修,由根大手印开始修,一步一步到这阶段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了。
讲完金刚诵后,我们再来讲修宝瓶气的方法。我们讲回头,讲专一瑜伽,大手印中的专一瑜伽,刚才讲金刚诵,现在讲修宝瓶气的方法。金刚诵属于柔气,属于太极界中的阴性。而宝瓶气属于刚气,有分阴阳的,宝瓶气属于刚,是强性的。所以我们修行人应该以金刚诵起分入手,先修柔。当有一定的功底后再修宝瓶气,以柔再进入刚。宝瓶气属于刚,但当中也有柔,犹如太极中的阴阳相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生,独阳也不长。阴阳相对双运这原理,不会只是阴或只是阳,不是一体二面对立的,是包容互相转化的,所以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故此宝瓶气虽然属于刚,其中也有刚中之柔,以上气压下,下气提上。比如函盖相扣一个壶一样,将气藏在里面,如果你修刚气,上气压下,下气将会提上,好像一个壶一样,相扣如壶。修宝瓶气的口诀是:“引息满息与均息,及以射息为四法;不明四法合作者,无益有损险当知。”这口诀很重要,口诀之中的均息,可以叫作消息,消防的“消”。所以宝瓶气收集四个方法口诀是,吸、满、消、射四个步骤。
何谓吸?吸是我们静坐调身,先调好身体,再调息。此不作详细解释,以后有机会再讲,需要另开一个录音讲关于调身和调息,打坐的方法。首先我们先调好身,再调息后,然后由鼻里慢慢、缓缓地吸入,用纳气的方法慢慢吸入气,然后收腹扩胸。吸入气令腹部收起和胸部扩张,而令气满于我们的腹部,同时提肛,即有收缩肛门的感觉。然后将下行气向上提,使上下二气压合于肚脐,即脐轮位置。讲很简单,但修习过程要很长时间,一定要有上师专人的指导才去修。收腹扩胸使气满于腹,然后提肛,下气和上气相合,压于肚脐下,这就是吸的口诀。
满的口诀,我们观想气灌入左右二脉,然后慢慢进入中脉,随之将口中津液吞下,再观想津液和气同时被压合于脐下,异常充满,然后我们闭息长久而住,闭住气息。闭息时间,初学者30秒,然后慢慢逐渐增至一分钟,再到一分半钟。慢慢适度,如果不会练,勉强做会出现反效果。不可以勉强压抑,否则会坏气。应该要自然循序渐进,这是满的口诀。
接下来是消,消的口诀是闭气不要忍,应该让气消散,和满相反,即是均息,平均的“均”。这里分内外二种消,内消是观想我们左右二脉的气灌入中脉,犹如渠中引水一样,由左右脉流入中脉,流到心轮然后消失,中脉亦空空如也。外消先观想气灌入中脉,再满四肢,然后遍行全身每一个毛孔,这就是外消。消有内外两种。
接着是射,射是什么意思呢?射也分有冲顶射和自然射两种方法。当感觉气不能再闭时,要观想气是蓝色,如一支箭摆在弓上射出来一样,由顶门的梵穴冲出,就叫作冲顶射,气在上面冲出来。这个只可以初修的人修一次,去冲开脉道,但以后绝对不可以再修,因为冲开了顶门有一定危险性。当冲射一次之后,我们再观想气由二个鼻孔再射出,犹如香烟缭绕一样,于鼻前大约一尺左右的虚空中消散。每次射出的时候,也要留一些气在脐轮下,这叫中住气。这气对入定时很重要,有这个气我们就可以很快进入禅定。
讲到专一瑜伽最后的安止境界,犹如风平浪静的大海,虽然仍有想念的动荡,但是个体意识已经和宇宙融为一体,达到所谓平静元本的状态。这时候妙观察智就会生起,而这些幻动,妄乱的幻动,我们的妄念,对于真正的止识是不会有障碍的(幻动无碍于真止);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也不碍真空,到了这个境界也能控制我们的心在一处。
我们讲第二种离戏瑜伽,“离戏”是指众生受幻象所迷,一切都是戏,世间的一切都是假的,离开这些戏就可以离开一切分别和边际,从而取得修证的成就,所以名为离戏,离开虚幻,“戏”就是“虚幻,假”的意思。离戏也有一法叫无修,所以也叫无修瑜伽,属于修观。
离戏瑜伽已经是大手印瑜伽修持中比较更高深的法门,离戏瑜伽是在寂定心之上,在专一瑜伽之上就是离戏瑜伽,在寂定心之上达到专一瑜伽境界,再上一层是在寂定心之上境界起心反观我们心的实体是什么,问一下我们心的实体,犹如禅宗所说的的反观自性,问一问心的实体在哪?自性在哪?
离戏瑜伽第一阶段,修行人能明白心和其他外界各种现象都不是实际客观的存在,一切都是虚幻,一切是空的,都是缘起,但是不生不灭。第二阶段,修行人不但体悟到心和外界境像的虚幻不实,同时也知道对于“一切皆为虚幻”的观念的执着,也是虚假的。所以要知道这一点:执着虚幻的观念,也是虚假的。不执着它,也就超越了这种执着。第三阶段,修行人会知道主体和受体之间的空性,主和客之间的空性。明了事实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执着,没有执着的人,没有被执着的事物。所以会慢慢明白,这些执着只是我们与生俱来无明的投射而已,在这阶段修行人会到达一种没有任何执着的境界。
所以离戏瑜伽在修禅观方面,刚才简单讲到心态的发展,统括说可分为三个方面。
(1)从时间方面观,反问我们自性的心境,我们去找自己的心,觅心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实体,找一下究竟是在哪生起在哪灭掉,这是第一种禅观。
(2)从有和无方面观,观我们的心是有还是无。
(3)从一异方面观,观心与境,能观和所观是一还是异?从这方面观。能观和所观是相同还是不同?是不同的两样。
离戏瑜伽主要是从这三方面着眼的观去修,但是对于没修过专一瑜伽的师兄是不会明白离戏瑜伽的,因为还未到那境界。再说离戏瑜伽,根本不懂怎样问自己的心,但当你有上师指导,有专一瑜伽的基础后,一讲离戏瑜伽口诀的时候,比如刚才简单说到三方面观我们的心,你就会慢慢知道该要怎么修,大致上就是这样,由这三方面简单的口诀去进入问我们心的方法。
如果反复推究,慢慢我们就会“觅心不可得”。即是菩提达摩祖师传心印给慧可的时候,慧可说:“你给我安心,我的心不安。”达摩祖师说:“我已经给你安心了(我与汝安心竟)。”这一处有点相似。
“我已经给你安心了”。为什么呢?因为慧可“觅心不可得”,到处在找心,心不可得,他的心不是到处搜寻得到。一刹那“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可见慧可不是一位普通的修行人,他已经是很高深的修行人,不是一位完全不懂禅法的修行人。
他问达摩祖师:“你给我安心,我的心不安。”如果达摩祖师回答:“我已经给你安心。”一个普通人当然不会明白佛学所说真心和假心的分别,就会到处寻觅。但慧可说“觅心不可得”,这一句就是禅宗的关子,也和这个离戏瑜伽非常相同。“觅心不可得”意思是我已经是当体即空的境界,所以达摩祖师说:“吾与汝安心竟(我已经给你安心了)。” 心根本不需要安,我们的心是尽空虚遍法界,十方常住,湛然常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境界。禅宗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我们由离戏瑜伽就可以到这个境界了。
如果反复推究,我们由刚才说的时间、有无、是一是异三方面着眼,反复推究,我们慢慢就会看不到我们心的实体,“看不到”的意思,不是用眼去看,是“觅心不可得”,明不明白?是找不到我们的心在哪里,我说的“找不到”不是找寻,有找寻就有能找的人与被找的物件,已经离开这两个阶段。是说我们的心已经湛然安住,谓之“觅心不可得”。所以能够自然到达言语道断(说话说不到)的境界,离开一切名相语言的概念和分别的戏论。在这个地方“心行处灭”,意思是证悟了我们心的本性,就是这个阶段了。这就是离戏瑜伽的特点。
第三个瑜伽是一味瑜伽,也称为特殊瑜伽,是很深的密法,境界非常之高。在行住坐卧,待人接物中,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物之上,我们能保持所证见的心体,因为离戏瑜伽令我们已经觅到我们的心性。现在在一味瑜伽这个阶段,我们开始安住心,见到心的本性。任何行住坐卧造作,都不会令到我们证见的心体迷乱。观我们心境的真和妄,体相不二(体和相已经没有分别),即是一味(打成一片)。
我们修行人这时能体会的境界,简单地说,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八个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证见一味瑜伽这个境界,了悟到“色和空”事实上相同。“了悟”是证得到,不是明白,不是看书上解释“色就是物质,空就是缘起法”,不是这个意思。是去证悟、印入,不是用说话,是去证悟这个境界,了悟“色和空”事实上根本是相同。有觉受,有知觉,有智慧明白这个境界,明白“色和空”都是同一个味道,不是两样东西,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所以这个境界称为一味瑜伽,而不是两味,是相同的,是一味的,同一个味道。
在一味瑜伽第一阶段的时候,我们修行人能觉悟心与外界没有分别。在这个境界,自我和他人也没有分别,净度是相同,所以一切都是无明的造作和蒙蔽。在这个时候,我们真真正正发觉(不是看书去明白),由于一切无明的造作和蒙蔽才会有差别。
到了第二阶段,修行人的心和外界的一切诸法合而为一,犹如冰融在水中一样,也是没有分别,冰和水相融。
第三个阶段,修行人逐渐发出光亮的智慧而体悟到万法的究竟实相,就像光照在水晶球上,光也由水晶球而反射到十方一样,由于修行人产生了原始的佛智,就可了悟一切万物诸法的究竟实相,诸法的究竟实相本然是怎样?本然就是湛寂,清净,色和空是相合,是一味的,是这个境界。在我们心去体会,我们的光发射十方宇宙,宇宙每一样事物反射进入我们心里,因而能了解每一样事物,知道它的实相存在。实相是“无相而无不相”谓之实相。不是有一个外界的相状,因为有相皆妄,不是形色的相状。实相是无相也是无不相,是宇宙每一样事物湛然寂静的本体,是这种实相。
实相所反映出来的假相就是色相,我们也能够到这个色相境界,通晓宇宙间每一样事物的来龙去脉,到了这个境界就很简单很容易能做到。因为我们已经了达每一样事物实相的本体,它的外相的分别只是一种枝节,万事万合,色空是一种不同的和合组合而变成万有诸法的实相。以前在《俱舍论》的录音带中说过,一切诸法都由极微组成,极微是总相,不同的极微组成的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即是别相。而我们了达到极微本身的实相、本体、本性的实相,即是无相而无不相的真实相。极微所显现宇宙间的色色相相,种种不同的形式是别相。当然,我们明白体相本体,那别相又何难?会不能触摸得到,不能了解得到呢?到这个情况我们已经能完全知道。
这里要注意,意识和智慧是不同的,意识是由我们的心所制造出来的念头,没办法看到未来;但我们原始的智慧能在一刹那之间遍知三世一切,这个境界是智慧不是意识,不是自己幻想出来,不是念头造作的幻境。
再深入讲,一味瑜伽在修法上有睡梦喻、水冰喻、水波喻三种修法。
(1)睡梦喻。瑜伽修行者通过深沉的禅定,可以体验和了解意识的每个层次,意识具有四种状态,即清醒、梦境、深睡和超觉。前三种是个体的自我状态,由于自我的局限性,自己会被幻觉所制造的遮障,即是无明,遮盖真理。而瑜伽的目的就是去除无明,将遮障拨开,超越这三种状态(清醒,梦境,深睡),去进入第四种超觉状态,即是我们时常所讲的大宇宙的大我状态,我们是小宇宙,慢慢恢复自性光明即是开悟。
而梦幻是由我们的心生起,我们醒时所见与梦中一样,所以有睡梦的譬如。记得密勒日巴祖师说:“昨夜梦中所梦见,种种不外汝一心,梦即瑜伽士之师,汝诸弟子应当知,观彼三界种种有,即为世界一合相”。一合相一般解释为悲智相融双身合一体,当我们修行人修习到了堪能受学的时候,上师会以此重要的口诀去教授我们。我们要观察三界中一切所有,都是两性结合而成,其力用方面等同佛父的阳性体,在智慧方面等同佛母的阴性体,两相结合;宇宙的阴阳刚柔,即是这样相合、组成,而为不可分离的悲智交融的双身合一,是大悲和智慧的双身合一。到达双身的合体就获得究竟道,究竟道即是大手印。
所以我们修行人修习到这程度,上师就会将大手印教授,会讲:“一实相者,离言离名,非是两边。唯一体性,不可分别。此谛须明。乃得获证圆满菩提,无上安乐。彼已获证者,即自能从其大圆满菩提心中,油然生无量大悲心,愍念于尚沉溺于无明苦海之一切众生。亟欲提升之。使之一一同登光明觉道”。到此境界时,既然你已明白一切实相,就会开始兴起大悲。宇宙实相,无人也无我,你就会兴起同体大慈和同体大悲。证得到而再兴起这个心,幻起这个心去救度宇宙之间无明苦海所有的众生,令到同登觉岸,所谓油然生起大悲心,就是这个境界。油然的意思是自然地生起,不需要造作,不需要任何的念头,谓之油然。由于这盒录音带的时间关系,我们不能说得太详细,接着说水冰喻。
(2)水冰喻。以水与冰为譬喻,表明幻象即本体。水冰本性相同,所以譬喻本体与幻象为一元。
如果开始修持,要知道有三个双重:极乐与空,净光与空,智慧与空。这三种很重要。三者合为一元,将三者合在一齐,即了解到所有的胜行经验是一个整体,殊胜的行为经验是一个整体,不可以分割。再讲一次,净光与空,智慧与空,极乐与空,这三种是一元,我们要体会这三者怎样是一元,这就是水冰喻。
(3)水波喻。以水波为喻,化一切为一整体,不可分割。禅观之中,观水波由水兴。同样,一切均由心所显,但我们要知道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心的本性是真空。波浪无论有多大,无论是轩然大波或是死水微澜,波始终是本体(即是水)的相,所以用水波喻比喻一味瑜伽的第三种修法,睡梦喻,水冰喻,水波喻。
接着说无修瑜伽,无修瑜伽在修行上,其实是为了发展修行人所欠缺的比如佛菩萨的各种特质,消除修行人必须消除的各种恶业和烦恼,所以修行是必要的。但到了无修这境界,已经根本没有需要去发展,换句说也是没有什么需要消除。
故此在无修瑜伽第一个阶段,修行人能觉悟到“无修”和“无修行人”—这两种状态是毫无分别的,没有可以修的,也没有人去修法。这个境界用话表达不了,慢慢去体证。由于有这种觉受和觉悟,修行人会慢慢净除贪嗔痴慢疑五毒五根本五烦恼。
在第二阶段,修行人净除了所知障和烦恼障,但没有净除习气,什么是习气呢?简单说比如咸鱼有一种臭味,当我们的手将咸鱼拿走,手上自然留有臭和咸味,这咸鱼就比喻为烦恼障,而臭和咸的气味就比喻为习气。所以虽然烦恼障已被净除,但我们仍然有习气残留。但在无修瑜伽第二个阶段,这一切烦恼和习气就可以完全消除,
故此再进入第三阶段,应该消除的就完全消除了,也能降伏无明,瑜伽就能停止,这个时候就是大彻大悟的境界,大圆满的成就在这一刹那显现,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密宗所说的这境界,修行者和金刚总持(即十方诸佛的总合体),已经是无二无别,永恒不变,永不退转,以俱生无染之无上大菩提即大手印,化一切为法身。到这时候功德圆满,任运自然,进入大解脱,大智慧的无碍自由境界,达到显宗所说的无余涅槃的境界。这是最高的无修瑜伽境界,无修而修,修而不修,是最高的大圆满的境界,显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圆满佛陀真挚的境界。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做一个总结。大手印怎样分配果位的安排?我们要明了,我做一个总结,大手印的果位,所谓五道十地,四瑜伽各自分开三个阶段,即上中下三品,共十二个阶段,即十二品。
专一瑜伽的上中下三品,属于资粮和加行两条道路。
离戏瑜伽的上中下三品,属于见道初地至七地菩萨的果位。
一味瑜伽上中下三品,属于修道的八地至九地菩萨的果位。
无修瑜伽上中下三品,属于十地至十三地的果位。
究竟道的最上无修瑜伽,即四身佛最圆满的果位。
平时所说的修道历程,修到十地已经很高了,八地不动地是不退转,如果乘愿再来就没有隔阴之谜,如果七地以下,修行进进退退有隔世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