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之中的戒律,最基本的就是五戒。但这五戒,时常都被认为是小乘人的小道。实在讲,这五戒是诸戒之母。如果能严持五戒就可以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所谓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
第一, 不杀生,也叫做不夺命戒。意思是不断绝一切生灵的命根而使其享尽天然的寿命。因为命根是一切生灵最宝贵,如果我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分黑白,将其杀害,岂不是残忍之事?记得云栖的莲池大师讲过“人人爱命,物物贪生。何得杀彼形躯,充己口食?或利刃剖腹,或尖刀刺心,或剥皮刮鳞,或断喉劈壳,或滚汤活煮鳖鳝,或盐酒生腌蟹虾。可怜大痛无伸,极苦难忍!造此弥天恶业,结成万世深仇。一日无常,即堕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受罪毕时,仍作畜类,冤冤对报,命命填还。还毕为人,多病寿夭,或死蛇虎,或死刀兵,或死官刑,或死毒药,皆杀生所感也。”
由以上这段文字,明显证明杀生是招感一切恶业的主因。根据《分别善恶报应经》说,杀生有十种恶报:一、冤家转多。二、见者不喜。三、有情惊怖。四、恒受苦恼。五、常思杀业。六、梦见忧苦。七、临终悔恨。八、寿命短促。九、心识愚昧。十、死堕地狱。
我们知道杀业的恶报如此惊人,所以佛陀释迦牟尼世尊特别注重戒杀,在菩萨戒中,这一条排在所有戒律的前头。戒杀,是离开杀业,属于止恶的范围,止恶就是成就大悲的行门,如果同时做到放生就更好了。救济即将被残杀的众生,使之得到解脱,加以爱护,这样属于行善,属于大慈的行门。所谓慈者,给予快乐,悲者,拔苦也。
修杀戒,止恶行善能得到无尽的功德,在《十善业道经》上也说到不杀生的善业。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第二,不偷盗戒,也叫不予取戒;凡是他人的物件,没有得到允许而擅自取得,就叫偷盗,是佛教不许可,也是世间法律所禁止。但世间法律只是严禁盗取,但佛教进一步做到慈善布施。
《华严经》上说“性不偷盗,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十善业道经》上也说到不偷盗戒的善业:“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根据以上所讲,守持不偷盗的善行就有如此功德;相反,若犯偷盗,《分别善恶报应经》记载有十种恶报:一、久结宿怨,二、恒常疑虑,三、恶友随逐,四、善友远离,五、破佛净戒,六、王法谪罚,七、恣纵豫逸,八、恒时忧恼,九、自心不乐,十、死入地狱。所以守持偷盗一定要谨慎。
第三,不邪行戒,即是不邪淫戒。佛教戒律上,对于在家居士许可正淫,但要守不邪淫的原则。不邪淫的定义,其实就算正当的夫妇,夫妻生活都应该有节制,不能非时非处非地行淫,这亦属于邪淫的戒律。
释迦牟尼佛对于出家的僧众是绝对的禁欲,因为爱欲是人生最大的系缚;如不断除根本,就难以得到清净的解脱,所以世尊严制修行人必须守持梵行。梵行即是离欲,修持梵行的功德,在《十善业道经》上也说:“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赞,四、妻莫能侵。”相反,若犯邪行,在《分别善恶报应经》上说有十种恶报:“一、欲心炽盛,二、妻不贞良,三、善不增长,四、善法消灭,五、男女纵逸,六、资财密散,七、人多疑虑,八、远离善友,九、亲族不信,十、命终三途。”
看看以上所说的报应,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恶报,有这样的事发生在其身上。其实,他们没有检讨一下为何这样不好的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可能,这就是触犯了佛教所说的邪淫戒律。虽然他未受戒,但在因果上已经成立而有此报应,就应该忏悔了。邪淫的恶报,学佛的人都应该特别小心谨慎。
第四,不妄言戒。发言要平正,真实直述自己所见所闻。看似没有什么特殊的功夫,很容易修持,但一般人为好奇心的驱使,譬如没见过的事说见过,没听过的事说听过,一时间捏造了妄言,无论有心和无心都属于犯了戒律,在立身处世,在社会上,会失去了人格和信用。
若能老实守持不妄言戒,根据《十善业道经》上说:“若离妄言,即得八种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
相反,犯了妄语戒,在《分别善恶报应经》上说有十种恶报:“一口气恒臭。二正直远离。三谄曲日增。四非人相近。五忠言不信。六智慧尟少。七称扬不实。八诚语不发。九爱论是非。十身谢恶趣。”以上是犯了妄言戒得到的恶报,所以学佛人应该慎重。
第五,不饮酒戒。酒是米的制品。说来奇怪,为何释迦世尊要规定佛弟子不能饮酒呢?因为酒能使人醉和神智昏迷,容易做错事,所以世尊严制弟子不准饮酒。
自古以来,因饮酒误事的例子不胜其数。譬如纣王、周朝的幽王,广作酒池,不分昼夜长饮,失去常性,乱杀大臣导致国破身亡。又譬如号称诗仙的李太白,醉翁,因为过度饮酒而乱性,误认为月亮在河底,因为要取月而掉下水溺死。
佛经上也有因饮酒犯戒的故事,有一个人饮酒失性,见到邻居有一只鸡走过来,就把鸡杀了,煮了鸡下酒。这已犯“杀、盗”两戒了。
之后有一名妇女,即是那鸡的主人来寻鸡,这人说没有见过鸡,又犯妄语戒了。此人吃饱后淫念起,见到该妇女就将其奸淫了,则犯了邪淫戒,所以一时的酒醉就五戒全犯,相信很多法师都讲过这个故事。酒,危害人性很惊人,不但凡夫会被酒所乱,就算是证了二乘的圣人也不能逃出酒毒的病患。
如在律藏中的故事,在某国中,有一条毒龙,本性暴恶,时常危害农田,毒龙居住的池边,水中游、空中飞的众生没有敢靠近。有一位善来尊者,善巧方便调伏毒龙而名传四方,人们争相供养尊者。
后来尊者游化,有一位女居士贡献饮食。尊者吃咸的东西太多,觉得口渴,欲喝些什么解渴。女居士想尊者吃了油腻的咸物,喝凉水可能会病,就方便地给了他一些清酒,尊者一时不察喝下。
善来尊者收起衣钵,回到了寺门,醉闷晕倒了,衣钵锡杖狼藉,失去知觉。阿难尊者跟着佛陀经行看见他,世尊明知故问:“此人是谁?为何喝得酩酊大醉?”阿难告诉佛陀这是善来,佛陀让阿难把僧众全部叫来聚集。
阿难敷坐,佛陀跏趺坐,问众比丘:“你们是否曾经听过善来曾经善巧方便制服毒龙?”众比丘说有。佛陀说你们现在看看善来,他现在能不能调伏蛤蟆呢?众比丘说不能啊世尊。此时,佛陀用种种方便去呵斥饮酒的过患,也告诉比丘弟子们,如果你们认我作师父,由现在开始至以后,一滴酒也不能沾唇。
由此可知,饮酒非常妨碍修道,所以凡是学佛的人都不能忽视。在《分别善恶报应经》上说饮酒有三十六种过失:一,资财散失。二,现多疾病。三,因兴斗诤。四,增长杀害。五,增长瞋恚。六,多不遂意。七,智慧渐寡。八,福德不增。九,福德转减。十,显露秘密。十一,事业不成。十二,多增忧苦。十三,诸根闇昧。十四,毁辱父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信婆罗门。十七,不尊敬佛。十八,不敬僧法。十九,亲近恶友。二十,舍离善友。二十一,弃舍饮食。二十二,形不隐密。二十三,淫欲炽盛。二十四,众人不悦。二十五,多增语笑。二十六,父母不喜。二十七,眷属嫌弃。二十八,受持非法。二十九,远离正法。三十,不敬贤善。三十一,违犯过非。三十二,远离涅槃。三十三,颠狂转增。三十四,身心散乱。三十五,作恶放逸。三十六,身谢命终堕大地狱受苦无穷。
说到此处,我想起一件事:有些人说,喝一点不怕,喝一点点对身体也有帮助,喝些补酒,行气活血。其实不然,虽然可能酒有其正面的功能,冬天古人爱煮酒喝,行气活血,不错,酒有这样的功用。但事物必有正反,佛陀或有智慧的圣者看到,一事一物一思想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一种下种子在识田里就很容易起现行。
喝一点点,虽然不会马上发生犯戒之事,但这个小种子种下在识田里,慢慢每次起现行时,令以后果报的力用增长,一次比一次强。所以有人喝酒,开始喝一点点,然后越饮越多,从喝普通的酒开始到追求喝美酒,人生的欲望没有厌足。从唯识学的观点看,种子一旦入了我们的识田,就很难清洗出来。所以“少喝怡情”其实是不对的。特别我们受了五戒的佛教徒来说,一定要注意,不要让这种说法去圆滑自己。
酒很重要的朋友是什么呢?烟。吸烟的问题。烟的毒素伤害我们身体,也是促短寿命的原因。现代科学证明了,多少人还愚痴地在吸烟,贪着吸烟里面的快乐。龙拔菩萨曾经开示:吸食之害,不生三戒本续中,三毒俱备故也;不生六度本续中,六垢俱备故也;不容观修生起次第,以其于佛前触犯其障故也;不容观修圆满次第,以一切根本道为烟所障故也;不容趋至三宝佛殿前,以减少彼等之功德故也。
烟气上行至天宫,触于天帝释及梵天等,阻瑜伽道,及见修二道,中行至人间,触寻香无色,及饶益众生之护法,令其昏昧,则护法势力衰弱,而资粮道隔绝矣,若作佛之近侍,则触佛障,虽有念诵功德,纵经百劫,亦不生微若芥子许之效果。
及至临命终时,于法身出现之际,中脉上端,以为烟所遮,则灵性流转于下,于中阴报身出现之际,虽现天身,以为烟所覆蔽,无所见而失堕于中阴,于出现化身之际,不得贵族善种众生之胎,以烟根源,是由胎血火中焚化,而成吸者邪缘之因故也。
清晨吸烟,阻断动脉流行,临命终时,不容或现光明;午间吸烟,阻断静脉流行,于中阴时,不容现报身;昏暮吸烟,阻断中脉上端,于投生时,不容或现化身;何况烟气恶劣,当为诸善士所共弃也。
大蒜及葱,摄彼类中,亦应永断,而以烟草毒害最甚,若不戒断,终必符合世尊已往金口诚言,今世贫穷,渐至堕于恶趣,身色不美,而受生于污秽之处,盖吸烟者,多半生于不净之中,及食便溺者之族类中也!
从以上的开示,知道吸烟的害处是很恐怖的,因为烟毒是妨碍修行人修道。固此都希望佛教徒能戒除,未吸的当然不要吸,已吸的希望能真正戒除,帮助我们修道,成就道业,这是我们行道的不良习气。
以上简单说了五戒,非但学佛的人一定要守持,其实是人类都要共守的法规。古今中外,为了社会安定,维持人伦,立法,也不能超越这五戒的范围。中国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很浅白简单,就是佛教所说的五戒。仁即是不杀生,义即是不偷盗,礼是不邪淫,信是不妄语,智就是不饮酒。
儒家的五常只是规范自己,但世尊所说的五戒,如能依法受持,就会收到自他的大利。在自己来说,守持五戒,就是入道的正因,精进地守持,我们的惑业、业障就慢慢消灭,功德一步步增长,最后证圣果。
在利他方面,五戒就是净化人心的良药,一人受持,一人得益,万人受持则万人得益。如果全世界的人类一起受持五戒,世界当然就太平了。每个国家为治安所设的军警就无所作用,法庭也可改作他用,监狱也可改为生产的工厂。人守持五戒的利益非常大,这就是一个大同的世界,所有人都能各安其业,过着自己快乐的生活。我们佛教徒应该首先提倡,自己做好,起码在粗的戒相上我们要明白。当然微细的戒相还有很多,那就要一步一步来,不可以急,要循序渐进,从粗的戒相做起。
再讲八斋戒,即八关斋戒。在五戒上再加上不涂饰花鬘(不着香花鬘)不歌舞观听,不卧坐高广华丽大床,再加不非时食,就称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也叫八斋戒,八是数目,意思是在家学佛的人必须修持八条戒的项目。关是禁闭的意思,就是说受持这个八斋法能灭除各种罪,离开种种的恶法,所以种种的恶道门自然能够关闭坚固,不令我们漏尽、散失。
斋(齋)字,和齐(齊)字相通,看看写法很相似,意思是摄一心,统诸根末。因为我们的心,由无始劫来,一向都趋向散漫和多欲念,所以不能齐一。古人祭必先斋戒沐浴以自齐洁,《大乘义章》也说:“洁清故名为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