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若能依照布萨的戒法受持,就能够去恶修善,得到清净,由于清净而能住于善法,就可以养成各种善根,使善根增长,也叫长养。
修持布萨,有出家和在家的分别。根据律藏,半个月讲一次戒,犯了就要忏悔,使佛陀的出家弟子处于净戒之中,增长善法,就是出家的布萨法。
而在家二众,则在六斋日中,即是每个月的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受持八戒,就是修在家的布萨法。
由以上的观点来看,斋的含义,并非世人所谓的素食就叫斋的解释。如果以素食就作为斋的解释,就偏于大乘观点的别义,和斋的本义无关。
如果根据小乘戒律的解释,凡是午前的食份都统称为斋,不限定是素食品。过午不食能得到身心清净,所以中食就为斋食。
道宣律师讲过,过午不食能得到清心,恶法就可以远离。斋的解释,也可以含摄清净的意义,意思是清净能摄我们的心,断除一切恶,治一切非,也不被一切欲邪所染。所以很多人把自己修持的净室叫做“某某斋”,就是这个意思。
八关斋戒,也叫做“近住律仪”,即是靠着佛道而住,把身心安在佛道上。在家学佛的人,很容易堕落在爱欲和物欲的生活,这是人之常情。
现在是末法时期,佛陀制定每个月的六斋日,使我们在家人能够做一些修持上的功夫,起码一个月做一些,令我们在家人禁欲,奉行八戒,效法出家人的清净生活,藉此习惯可以令我们离开尘俗,种下解脱的良因。
所谓八关斋戒的修持,在佛陀未降生前,追究其源流,很早就已经有婆罗门教徒提倡这种修持,当时的宗旨只在教人修持绝食一天去种福德。这个法门,后来世尊将其改良变成过午不食,当然,这有很多的原理在其中,成为第八戒的“不非时食”戒。
现在由第六戒起的三支简单说一说。
第六,是不着香花鬘歌舞观听戒,这是将涂饰香花和观听歌舞两项合而为一的戒律。讲到以花作鬘和涂抹香油,这是女性最喜爱的行为,男性也有香油涂身、喷香水、装饰等等。
古代印度已经有这些风俗,佛陀制定凡是修道的信众,只宜穿着普通的衣服,以朴素、清洁作标准,能维持礼貌就够。如果存有丝毫爱好华丽的心理,就不适宜。
至于观听歌舞这一项,就是世人耳目的娱乐而设的,很容易让我们身心放逐,故此修道人该戒绝。所谓“色声之尘,不可染近”,近都不可以,亲自去做当然就更不可以了。
在《大毗婆沙论》讲过,有一人得了五神通,时常出入皇宫,听宫女奏乐,音声美妙,此人忽然生起邪念,导致他后来五种神通都失去。由此故事来看,对于佛教徒,不合宜的观听都应该戒绝。
第七,不坐高广大床戒。床席当然是色身的工具,让我们休息,能让我们身体躺下、平稳适宜就够。如果一定要席丰裹厚、重褥叠裀,就是纵容了我们的躯体,要高床暖枕,很容易令自己生出憍慢的心,也是放逸的心。
所以佛陀制定的床座,高不过如来八指,大概是现在的一尺六寸;广不过如来三肘,大概是五尺四寸。如果超过此限度,就不合法了。
所谓床的高大,还有一种解释,凡是华丽的床座,虽然不大,都要视为高大。例如金雕、玉砌,纱绢细软的床褥,虽然没有超过佛制规定的高广度,但我们要有举一反三的精神,明白此道理,佛门弟子为了长养道力,使身心不放逸,都不适宜睡这类的床。
第八,不非时食戒。在儒家,孔子也说过不时不食的话。意思是合宜吃的时候可以吃,不合宜吃的时候就不可以吃。这与佛制定的不非时食是同出一辙,不过孔子说的比较简单,而佛陀的制戒特别详尽。
佛陀所说食的时候是指从日出一直到日中之前。所谓非时,就是人影过了一根头发一根线到第二天早晨日出之前,如果在这段时间吃,都叫非时。
有一种说法是说六道各有时辰进食,来源是《毗罗三昧经》,此经说“早起诸天食,日中三世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如欲断六趣,令人入道中,固制定同三世佛食。”
照以上《毗罗三昧经》所讲六道众生的吃饭时间不同。我们佛弟子应该遵守佛陀的制戒,应该和三世诸佛的吃饭时间相同,一致行动,才能算是合理合宜的吃法,否则等于犯戒。对于这个戒,很多大师都讲过,有《非时食戒的十大益论》,这篇文章讲到受持非时食这条戒的功德和过失很详细。
以上讲的八戒,在其他的经典中都一致,盛赞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能够受持八戒,就是离尘入道的圣因,如吞金刚,终必穿肠而岀。所以佛陀说,受持八戒,功德和阿罗汉相等,与诸佛相齐,所谓“因赅果海,果彻因缘”就是这个意思。
但受持八戒,就一定要净念相继才能叫清净,能获得所讲的功德,否则,像《大毗婆沙论》讲过:“有彼厨人,欲害生命,以拟充所食,彼便告曰:我今受戒,不得杀生,留待明天杀,以充所食。复有捕获怨敌将,来至座前,便欲加害,彼请告曰:我今受律仪不得杀生,留待明旦,依法刑戮。”若如是受持,世尊说:“彼所受的律仪,虽有善因,终不获大果。”
所以受持八斋法戒,于受戒以后,必须把身心整顿,令与戒法相应,才是真正的受持,并不只徒有表相,这才可获大利益。
我们再来说说十善戒。所谓十善戒,就是前面所说的杀盗淫妄再加上不两舌,第六不恶口,第七不绮语,第八不贪欲,第九不瞋恚,第十不邪见,谓之十戒。所谓不两舌戒,就是说话有意挑拨别人斗争,向东说西,向西说东,离间恩义,就叫两舌。
《诚实论》讲过:“若以恶心,令他斗乱,即是两舌,得罪最深,死堕三恶道中,世世受恶劣眷属。”每一样东西,不是我们乱讲,是佛陀或祖师讲出来,所以一定要引证经论,显示佛陀和祖师讲的是真戒律的重要性。
相反,如果讲到能够善用亲切的心,处于两个人、两个家或两个国家的交际之间,能增进彼此的友谊与和合的话,就是善护持此两舌戒的行者,则此人所得功德,《十善业道经》上说:“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所以从以上所讲我们知道,善于说话的人能得到莫大的功德,如果有意离间中伤别人,所受到的害处就不少。
第六、不恶口戒。凡是轻侮他人、怒骂不善的言词、自发骄傲、使他人难堪争斗属于恶口。恶口伤人,是最损害私德。伤人之语,其实都是自伤,如果含血喷人,都是自污己口,这样违背佛教的慈悲,现世容易受人的厌恶,死后也要受地狱的苦报。
经中说:“出口不善,死堕三途,若堕地狱,被狱卒割舌自啖,若堕饿鬼,口中蛆脓常流,若生畜生,食啖粪秽,罪毕为人,面貌丑陋,口臭,唇齿皆缺。”
古德的训诫文也说:“宁以利刀割其舌,积劫受苦,不可一言骂谤,骂谤二罪,苦报难尽。”在《报恩经》里也载:“……祸从口出,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尽七圣财(一信财、二精进、三戒财、四惭愧、五闻舍、六忍辱、七定慧)。”
从上面的引证,我们可以知道,恶口是障碍修道的根源,毁灭慈悲的毒素,所以佛陀才训诫诸弟子说:“行者必须守口如瓶,发言当以柔和……。”若能守持此戒,所得的功德无量,在《十善业道经》说:“……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
第七、不绮语戒。含有不正之邪意,以眩人心目,虚浮不实的言词,谓之绮语。自古以来,有很多的骚人墨客,都是喜欢以美人香草为寓言,诱人情欲,使人迷乱了常性,失去了正念,这皆属绮语之类。
《大乘义章》说:“邪言不正,甚犹绮色,纵喻之称,故名绮语。”绮语又名杂秽语,是十恶之一,犯了此戒,罪恶非浅。
昔时法云秀禅师对鲁直说:“公作艳歌,荡人淫心,使逾礼越禁,其罪非止堕恶道而已……。”这就是我们佛徒,也都是需要慎重的一种戒行。
反之,能老老实实地守持正言,在《十善业道经》记载的功德说:“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定:何等为三?定为智人所爱,定能以智如实答问,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
第八、不贪欲戒。人类自从无始以来,就被“无明”所蒙蔽,是以对世间一切无常的事物,生起幻想,迷着常见,处处受染于衣食资财的物质或声色等,而追求不息,是谓贪欲。
如果由智者看来,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虚幻不实,没有追取的必要,但是愚人则不然,见色追色,见声寻声,迷惑在物欲中,因之造出一切恶业来,受报无尽,这是最可叹的事。
如频婆娑王,为贪色欲,不顾国家之重,甘愿身入敌邦,独处于淫女阿梵波罗房中;又如提波那仙人,闻歌声,遂起贪欲的念头,而致失去神通等。
自古至今,不少的英雄好汉,为了贪取种种的欲乐,心醉狂乱,造成不可拔除的罪业,常处于六道轮回,来来去去,生生死死,受尽往还不了的苦报,是以真修实行的行者,必须护持此戒,舍弃一切的贪欲,至为重要。
在《十善业道经》里,也有详细地说明护持此戒的功德:“……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禄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
第九、不瞋恚戒。说起瞋恚,这也是最厉害的,古人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瞋似心中火,烧尽功德林;欲行菩提道,戒瞋护真心。”
由古人的说话,可以知道,一念瞋心,是修道的障碍物;一念瞋心,是断失佛法的根本;一念瞋心,是吞没慈忍一切诸善的毒素;一念瞋心,是堕落恶道的导引,是以,凡是佛教徒,必须坚守修持,对治“瞋恚”,令浊心得到清凉,使菩提的种子能生根萌芽,才是速获解脱证道的旨趣。
在《十善业道经》记载,能够守持不瞋恚,所得的功德,有八种的喜悦心法:“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具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庄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第十、不邪见戒。自作聪明,否定因果的正理,妄执自己的见解,以为世间没有因果的原因,作恶也不足畏,作善也不足喜,换句话说:就是拨无因果的谬见,谓之邪见。因为邪见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犯了它,罪过也最为严重,所以特别以邪字冠其首,作为标志。
在世间,最为可怜的是犯了邪见的患者,他们永久没法深入正理,得着解脱的希望,是以,祈愿真修实行的佛教徒,必须直心正见,明因识果,时常亲近大善知识,断诸种种疑惑,皈投佛、法、僧三宝,才能福慧俱增,得着真正的解脱。
在《十善业道经》说:“……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种功德,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皈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善道,八,不起身见,舍诸弃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
综上所述的十善戒中,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行戒,这三戒是属于动作方面的身业戒;不妄语戒、不两舌戒、不恶口戒、不绮语戒,这四戒是属于语言力面的口业戒;不贪欲戒、不瞋恚戒、不邪见戒,这三戒是属于思想方面的意业戒。
身、口、意三业中,身业乃粗而显于外;意业则细而在诸内;口业即居中而涉及内外。不过,意业为身口二业的根本戒,所谓贪、瞋、痴的三毒,就都是意业之所作为,其损害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法功德甚大,我们佛教徒,应该注意而切实地护持这十善业戒!
总之,守持十善戒,这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工夫,只是将日常的生活行为,纳于道德的轨范中,见小罪而生怖畏;见微善而生欢喜,推究到起心动念的清净,使人格向上而已!所以不一定是出家众,就是在家人,都必须要修持的第一课。
所以,守持十善戒,更是生天堂的资粮,天上的快乐殊胜,不同五浊恶乱,八苦交煎的人间所能相比,所以每个宗教,都是鼓励人们生天,但生天必须有生天的条件,这是说,天人是不犯杀、盗、淫戒的,所以好杀盗淫的人,当然不会生天了。天人是不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的,如果犯了,自然不能生天;所以说,要想生天的人们,必须守持十善戒,也就是这个意思。
戒律在印度,从部派的分裂看,从大乘学者必在小乘部派中出家受戒,以及大乘小乘、显宗密教都有其应守的戒律看,可知印度之佛教,是非常重视戒法的。戒、定、慧三学,是修学大小乘佛法最主要的方法和步骤。
学佛而欲断烦恼解脱生死,虽非慧学不办,然无漏慧不能无因而至,修习慧学必须在一定的基础上才能发生,定是修学观慧的方便,没有正定,深慧是修不起来的。
故定有如深密无隙的静室,然后于中燃起灯来,灯光才能明净有力,照破微细的黑暗;此喻由定发慧堪断烦恼。若是风中之烛,摇摆不定,则破暗之力不强,此喻散慧无断烦恼之功。是则修慧必先习定。
但定有正定邪定之分,修习正定必须依止净戒,没有净戒,不但不易得定,即使得定,也是邪定,邪定是障碍解脱涅槃的,故欲获正定,首须严持净戒。
戒是防止身口七支陷于非法的操作,有如欲严密静室,须先掩门关窗补缺治漏一样,故戒又是生定的胜因。《佛遗教经》云:“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由此观之,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乃为一切佛法修行所必须依止的方法与次第;而戒特为学佛进道之初首,一以其粗显而易于受持,以为定慧二学之渐阶。故学佛必须严持戒律,始能在佛法中有所增进得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