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之四清净明诲5

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就是五逆罪,毁谤人、毁谤佛法、破斋、破戒、毁坏塔、毁坏寺庙、偷出家人的物件、污净梵行、破坏梵行、污染净地。这些恶业重罪呢,念大悲咒都能够除灭,但是有一件事不可以的,“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那这几句好重要,如果这个咒呢生起疑心呢,小小疑心呢,小小罪业都不能灭。所以一定要善心、诚心,千万不能疑,要相信,如果疑呢产生不到任何效用。“何况重罪;虽不即灭重罪,犹能远作菩提之因”虽然灭不到罪,但是将来呢能够作为成佛的因子,仍然有功效。

观世音菩萨再对释迦佛讲“世尊,如果人界、天界念这大悲心咒呢得到十五种善生”。就是讲现在啊,你现生有哪十五种利益呢?十五,不受十五种恶死,不会有十五种死于非命的恶报啦。以下就说,念诵大悲咒现世的利益来着。其恶死者呢,先说不好的吧,

一者不令其饥饿困苦死。”你一定不会饿死的,不会因为饿而饿死。

不为枷禁杖楚死。 不会被刑罚打死,枷禁杖楚,手铐手镣锁住你啊,拿那个杖来打你。

不为怨家雠对死。”不会被谋害的冤家害死。

不为军阵相杀死。 ”不会打仗国家出战的时候呢,派你去呢,在那里无辜辜就死了。

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不会在森林、在旅行无端端让狮子出来咬你的,拖你入森林,被野兽残害。
    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不会中蛇毒啊或者蝎子啊, 蚖就是大蛇,被大蛇咬到的毒。有没这些现象呢,有啊,我们澳门有福,没这些东西出现。非洲呢,埃塞俄比亚呢,更贫穷落后的地区有这些现象。
    不为水火焚漂死。”不会被人浸死,被火烧死。
    不为毒药所中死。”任何毒药,你念诵大悲咒呢,都不能够毒到你。

不为蛊毒害死蛊毒就是巫术、降头。
    不为狂乱失念死。”不会突然间发惊狂,精神失常,无端端去自杀。
    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 不会在山树崖岸,陪你搭飞机有机会坠落山树崖岸呢,是不是?
    不为恶人厌魅死。”不会被不中意你的恶人呢,厌魅呢就是念一些咒术去咒你,用些法力、邪法来害你。
   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邪神恶鬼都不能够得到方便,因为观音菩萨的大悲神力加持你,

不为恶病缠身死。”念大悲咒不会得到恶症。
    不为非分自害死”不会自己自杀、非分之死呢,就未到你寿尽就死亡了。

 念这个大悲神咒呢,以上十五种恶死是不会得到。相反,会有十五种善生,现在讲这十五种善生:

“第一,所生之处。常逢善王。 ”澳门是不是善王就不知了,但起码我们有机会听闻佛法都好善的了。
    二者。常生善国。 是不是善国就不知了,但是起码我们二餐一宿现在暂时无忧了。
    三者。常值好时”澳门好多天灾人祸,你看这几个台风经常吹来的,但是那些台风吹去台湾,吹去大陆,汕头都不知死多少人。但是吹到我们澳门,虽然挂八号风球,都是经过,没任何损害。可能大家师兄修大悲咒回向,有个秘密,我现在怀疑可能是这样。所以呢,好时的时,就是好时节。
    “四者。常逢善友”坐在我面前,大家这善知识呢,大家相互鼓励修行,就时常有善友。

五者。身根常得具足。”意思不会出世呢,残缺不全啊,又盲又聋又哑残废啊。
    六者。道心纯熟。”道心好纯熟,念大悲咒不会退心。
    七者。不犯禁戒。”念大悲咒,观音菩萨会加持我们,令我们不会犯禁戒,禁止做不好的事情。
    八者。所有眷属。恩义和顺。”大家最喜欢听到这句,念大悲咒,眷属恩义和顺。子女孝顺啦,老公对我不好,念大悲咒就会对我好了。老婆对我不好呢,念完大悲咒,老婆就会忍让下我。真是恩义和顺。

九者。资具财食。常得丰足”不会欠缺食物,不会欠缺金钱。那当然不是说你中六合彩啦,一个人生无厌足,我(菩萨)欠他金钱,欠他多少,欠他六合彩,金多宝阿,你这样说,那就没办法了。意思就是两餐一宿呢,你就无忧无求,一定不会很差,平平稳稳,基本上要食要穿,都会有的了,如果你念大悲咒不犯戒。
    十者。恒得他人。恭敬扶接。”急难的时候有贵人帮助。
    十一者。所有财宝。无他劫夺。 这句最要紧了,我们拼命赚钱,赚这么多钱,就怕飞机啊、火灾啊、风灾啊这么摧毁。中银都水浸啦,保险箱都不是最安全的,十月初五街间中银都水浸,保险箱都被水浸了。所有财宝无他劫夺,不会有其他人去劫夺你的财宝。
    十二者。意欲所求。皆悉称遂。”你希望所求善愿,都能够称遂。
    十三者。龙天善神。恒常拥卫。”那这样最重要啦,当你修持呢,现在末法时期,刚才讲到四种清净明诲,好多邪魔妖怪会侵扰我们。不是我们用肉眼见到,好多魔王会破坏我们去修佛法。有的人说我不修佛法还好,一修佛法,哇,这么多障碍呢,你来阻碍我,他又来阻碍。很多不如意的事可能就是宿世的冤家,有些其它古灵精怪的东西,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来搞你。但你一念大悲咒,有善神拥卫。邪魔消除,善神拥卫,就不会怕这些东西。大悲咒就有这样的功效,防止非人类世界的众生来侵害你。

十四者。所生之处。见佛闻法。”这一句已经推论得到今日全部来佛教文化的师兄呢,不是佛教文化,经常记错,是日本文化的师兄,各个前世都念过大悲咒,肯定是的。因为这本《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听到《大悲心陀罗尼经》的经题呢,都不得了。何况今日听到里面的文字相,专门选出来让你种入到识田中,要你明白大悲咒的重要性。那么今日坐到这里听佛法,所生的地方有佛法听,难道不是前生念过大悲咒?如果人念《金刚经》都记载过“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如果念《金刚经》,其实你宿世已经逢遇好多佛了。但你说,如果我宿世已经已经逢遇好多佛,但今日坐在这里蒙蒙的又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又不知道你做什么呢?你现在坐在这里听闻佛法,已经不是蒙蒙的啦,你到街上,拉一个上来听佛法,他肯不肯呢?不肯的!一定要宿世有善根才有机会。知不知啊,这要很深厚的因缘。你听闻到佛法就快点学啦,你前生肯定修过大悲咒的。如果不是,你听闻不到《大悲心陀罗尼经》。那你又问,如果我前生修过,为何我不会背。现在就教你方法,快点学下来。将你前生的修为和宝藏重新拿出来,大悲咒共84句,不是很难。如果你前生修过,一念诵就会很快上口。
    十五者。所闻正法。悟甚深义。”你听到任何人同你所讲的佛法,虽然只三言两句,但你听不到,悟不到。如果你修大悲咒,你就会悟到好深的道理。虽然同你讲三言两句,但你所悟的就不是这三言两句的道理,你会明白佛法好深厚的道理。

若有诵持大悲心陀罗尼者。得如是等十五种善生也。”如果有人念诵《大悲心陀罗尼经》,就有这十五种善生,避免之前所讲的十五种恶死。“一切天人。应常诵持。勿生懈怠。”观音菩萨交代我们,无论天界、人界的众生应该时常……诵呢就是要背下,读呢,就是读下来,诵就是掩卷就谓之诵,用心摄持,用大势至菩萨的方法念诵大悲咒。莫生懈怠,这句很简单,观音菩萨提醒我们,警惕我们,末法时期,这么重要的东西。前生有机会修持到大悲咒,今生不要懈怠,再继续努力重新修起来。你们都好有兴趣,十五种善生,十五种恶死,前后加起来就三十种啦。相反,现生你们有好大的保障,最大利益就是将来往生于宇宙中的十方佛国净土。你不断修的时候,悲心不断培养,慢慢你就不会吃肉的了,慢慢就会怜爱众生,慢慢与观世音菩萨的心相应。因为你忆念他,他忆念你,你又修他的咒,好快变成观音菩萨了,坐在我面前的各位就都是观音菩萨了。届时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如果你肯修持大悲咒,你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所以要了达观音菩萨的心愿,不是特别的心愿,就是要培养你的慈悲心。比如拿你吃肉来讲,你压制着自己不吃肉,没用的,因为你没升起慈悲心吗。所以你明白众生的肉,知道四种清净明诲的道理,但是我是真的想吃啊,我前生的习气就是想吃肉。比如你前生几世是虎狼,狮子、野兽,吃肉是它的本性。虽然你现在做了人,但你神识里的习气没去除,好喜欢吃肉。地藏菩萨的妈妈喜欢吃鱼鳖,海鲜、鱼子酱之类,所以堕落入无间地狱,所以才有地藏菩萨的出现。所以你要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呢,就不要吃肉。我教你个简单的方法,不是强压自己不吃肉,你想到隔壁台的牛扒味飘过来,自己却啃玉米,太不过瘾。要真教你方法呢,要培养你的大悲心,用你的大悲心去念诵大悲心陀罗尼咒。观音菩萨加持你,好快就会有慈悲心的产生,就会断肉。一定要修持,听人讲经,空口讲,没有用的。如果你不能修持大悲咒呢,退而求其次,就是你回去之后要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这样念。同菩萨悲心相应,观音菩萨会加持你慢慢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这不就是四清净明诲吗?慢慢来做到,大悲咒同清净明诲根本就是共通的。有慈悲心的时候,四清净明诲里的事你会不会做啊?肯定不会啦!所以这个门径呢,也是通向四清净明诲。所以观世音菩萨为什么这么慈悲叫大悲?因为他怜念我们众生,同我们众生相通,教我们好多法门,所以好多人就信佛了,识得正法明如来。这个名号可能大家不知道,正法明如来其实就是观世音菩萨,他已经成就正果。他何必骗我们呢?所以我们念大悲咒得到所有的功德,他已经成了佛,我们一定可以得到。所以今日听完,最简单我希望你们回去,不念观世音菩萨的,就开始念观世音菩萨。已念观世音菩萨的,回去就念大悲咒,以后培养你的慈悲心同观世音菩萨相应,进一步就修到四清净明诲了。到时你出家,我不禁止你了,你说你要出家,如果你修到四清净明诲的话。

好了,接着再同大家讲《四十二章经》。有的人听到这本经的名,由于他喜欢看鹿鼎记,看韦小宝。《四十二章经》真是一部武林秘籍,如果你学得到就好厉害,真是一部武林秘籍。如果你学到《四十二章经》是可以成佛的,是佛教里好高深的一本秘籍。那么我抽出23、29、36、38四章同大家讲,也就是佛陀对他的弟子讲得好白也非常好的经文,好浅白,好语重心长的教诲。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佛陀说一个人系念他的妻子、儿子、房屋舍宅,甚于牢狱。讲到这句就惨了,自己也有妻子、舍宅,是不是?讲到牢狱很苦,不过系念妻儿舍宅都苦过坐牢,坐牢都有放监释放的时候,妻子却无远离之念。我读到这句的时候,都要赞叹佛陀的智慧。佛陀怎么这么有智慧啊,我们陪伴妻子的时间真是多过学佛法的时间啊。我们一下班就打电话向太太报告自己的行踪,我在什么地方。我们紧张汇报要妻子知道自己的行踪,又不见自己向阿弥陀佛打电话报到下自己什么时候念佛,什么时候好好修行。牢狱之灾都有释放的时候,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对于情情爱爱、爱欲这件事,会让我们不怕麻烦去做一些事情。惮就是害怕,妻子或者你喜欢的人叫你去做一件事情,由于情爱的关系,你根本就不会怕,难道不是吗?我们追求自己的太太的时候,付出了多少呢?为了要追到手,当然不是要不择手段啊!买花啦,送香水啦,送珠宝啦,花了多少钱财?如果结婚的话,计算下对方这配偶送了多少东西给自己。包括我自己在内,花了多少钱,情人节送了多少花,为了我们自己的欲望,就不怕被驱驰。这件事佛陀讲得好入心,所以我本人好喜欢这段经文。“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虽然讲得很恐怖,像虎口这么危险,但是好心甘情愿地投入。骂都随它,听完佛经回去之后,被老公打老公骂都好,因为他是老公嘛。你为了听佛经,你先生不理解,他打你闹你,他都认为是应该的。但你的心好伏的,如果不是老公,不是你太太,你会伏吗?你就不会伏了!“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跌入到泥汤里面浮不上来了!“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释迦牟尼佛说如果你耽于情爱、妻子舍宅呢,你就是凡夫。如果过了这一关呢,你就是出尘的罗汉了。我们在座的可能都有出尘的罗汉,不过我自己就肯定不是了。

第29章,正观敌色。“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释迦牟尼佛说,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这是教诲出家的弟子,对出家弟子讲,不要看女色。所以以前古代的修行人,眼睛是向前望的,不会东张西望。即低低地望,不是平视的,不会看其他东西。如果是守戒的话,这就是三千威仪,也不要同女性讲话。出家人同女性一起出去行走接近更是不可以,特别泰国的戒律好严格。“若与语者”,如果要与女人讲话,一定要静心思念,我是一个出家人,处在这浊世之中,应当像莲花那样,不要被污染。“想其老者如母”,如果见到年老的女性,就把她看做自己母亲一样,要做这样的观想。可能她真是你前生的妈妈,只不过你不知道罢了。对于老人家,要做妈妈来观想。对于大过你的女性,观想是你的姐姐;对你比你小的,观想她是你的妹妹;对于再小的儿童,观想她们是你的子女一样。要生度脱心,要熄灭恶念。见到异性,佛陀教诲出家弟子修行就要这样观想。其实佛法就是这样浅白,如果你时时这样想的时候,对于爱欲,对于色来说,这个人生大问题就慢慢远离,你就会很轻松,很快乐!就真的是放监了。这就是佛陀教我们正观敌色,原始的观想都好重要。

第36章,辗转获胜。“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佛说,人离开恶道,做成人已经很难;既然做到人,不做女性做男性就更难;并不是要贬低女性,因为佛眼所观,女身的业障是比较重些。因为女性要照顾家庭,受世俗牵累,是不是?好多烦恼,好多痛苦,不足为外人道。我这样讲,见到在座有女师兄会心微笑,虽有墙隔着,但我感觉到你们是笑的,对吧?所以观世音菩萨就要化身做女性,同女性接近,用大悲将苦难除去,去了解女性的苦难。所以好多女性相信观世音菩萨,就是这样的原因。得到男身好难,男身又不残缺,六根具足呢,眼耳口鼻手脚具足好难;六根具足,生中国难。这里的中国呢,不是指我们中国这个国家。在佛法里面,中国是指有佛法的地方,生于有佛法的地方,位于中间的国度。意思是离开左右两边,不是边地,边地是没有佛法的。生于中国有佛法的地方,见到佛难啊。你现在生在印度,以前印度有佛,但是佛陀涅槃了,也是好难见到佛。既然见到佛,遇道者难!听到真正的道理好难,既然得到,遇到道理,生起信心又好难。如果生起信心呢,有信心,代不代表你能够发菩提心想成佛呢?更难了。“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如果你能够再发菩提心,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到达无修无证的成佛的境地就难上加难。

所以释迦佛很久就讲了,辗转获胜的意思就是一级比一级更难。我们可以用这几句语句来检查我们,我们到哪一个层次了?我们离开恶道没?离开了。做了人没有?做到了。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男就最多去男即女啦,互换下,要不男师兄一会出去被女师兄骂啦。

既得为男,六根又完具。我们生于有佛法的地方,已经有了。接着值佛世难,见不到佛了,我们末法时期见不到佛了。但是虽然见不到佛,我们有佛教的经典,我们记住已经遇到的道理。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信心,没信心,你就不会来听了。既然有了信心,你就要记住倒数第三句,从今日开始就要发菩提心。发起无上正觉,上求下化的心。既帮人,也是帮自己。一边修行,一边去利益众生。发了菩提心,你自然就能够成佛。所以倒数第三句你已经做到,快点啊,加油菩萨,加油啊,加进两步就能够成佛,你就要快点发起你的菩提心。

第38章,生即有灭,有生就有灭。“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曰:善哉!子知道矣。”

这句经文,很多法师曾讲过,很有意思,所以我抽出来讲。佛陀问其中一个沙门弟子说“人命在几间?”人的寿命有多长呢?有多少空闲的时间呢?沙门就说数日间,有数日那么长的寿命。佛说你不知道到底多长。佛又问另一个沙门“人命在几间?”沙门说一顿饭那么长的时间。佛陀问他的弟子问题,他弟子依自己的修持境界来答生命有多长。第二个修持的弟子,依照自己的修行道行来答生命在一顿饭间。佛又说,你仍然没了解啊。于是又问一个沙门,人到底有多长的寿命呢?这个沙门的问题很恰当,说在呼吸之间。佛说善哉善哉,你知道了,真是明白我的心意。人命在于呼吸之间。如果将你们的鼻子掩住,你现在坐在这里听佛法那么舒服都觉得空间闷,如果掩住你们的鼻子10分钟就会死去。你的身体,所有的东西,就如牢狱有释之期,真的放监了,你要系念妻子了,到时候你想要系念妻子都没办法了。所以我们人好苦空无常,一切都是无常。只要我们十分钟不呼吸,有的乃至五分钟,两分钟就会死去。所以我们的生命好虚妄,好无常。只要我们一没有“我”这个存在,周围的一切东西也都没有意义了。但你不要不记得,你周围的东西都是你辛苦拼搏几十年的心血,或去谋害人,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才能够赚回来,这其中肯定有做损人利己的事情,但是在呼吸之间可能就全部都失去了,是不是?你想一下,值得我们这么做吗?所以我们更加要修道,发菩提心,人命在呼吸之间,一阵子就没有了。你不要以为自己坐在这里安安全全,我们算不到前生做了多少恶业的因果,我们会不会死于非命呢?啊,你好大声答不会,为什么呢?因为头先听你讲《大悲心陀罗尼经》吗,我回去修持大悲咒,当然不会死于非命。你答得好爽快,但是你回去之后千万不要不修。如果不修,一样避免不到的。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人的生命就在呼吸之间!

大人呢,就是佛,也就是大家做大丈夫,做佛陀的弟子。一定要遵守佛陀所讲以下八种觉悟的真理,即《八大人觉经》,这是好原始的经典,我很喜欢,好浅白。几句说话已经说中你,你会心微笑,知道自己错了,知道自己应该将自己的心转变,应该改,去走应该走的道路。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如果是佛陀的弟子,应该昼思夜想,不但要用口念,更要在心里忆念下面所讲的八种道理: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我很喜欢这经文,很通顺,很舒服,只几句就已经抓住了我的心,不需要讲那么多话。像之前一位婆婆问我问题,不需要讲那么多,几句已经得到我的心意,我很舒服。受持的时候呢,自能得到我的空灵,得到我的解脱。觉悟这世间是无常的,我们所住的世界是好危险脆弱的。地火水风构成我们的身体。坚硬地大,构成我们的骨肉。湿性啊水大,就是我们的血液啊,身体里一切液体的东西。火大是我们身上的暖气,风大是我们的呼吸,加在一起,地火水风就是构成我们的身体的要素。“五阴无我”色受想行识,我们物质的身体,我们的感受、思想、行、念念迁流不灭打妄想啊,我们的第八识轮回生死啊。这五阴呢都是无我呢,就是没不变的实体、永恒不变存在谓之我,是没有永恒不变的,念念迁流是苦空,生灭变异,是很虚伪的,我们不可以做到自己的主人,但是最恶的是我们的心,但相反聚善成佛的也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形体就是聚恶的心渊,我们形体会做很多恶业,如果我们这样观察,时时用脑去思考、观想,就会让我们离开生死,哇,好好,非常好。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第二个,我们知道多欲是苦的,生死让人非常得疲劳。今生不修行,下生又会轮回,都是因为贪欲而起。我们应该少欲,身心自在,少食、少睡、知足寡欲、少名、少利。用你有的金钱、财富和福报去利益众生,这是对的。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第三呢,我们知道心无厌足,好喜欢去贪求,增长我们的罪恶。但是菩萨就不是这样,他会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所谓君子达人呢忧道不忧贫,尤其是我们佛教徒呢,是不需要担心的。你好大声说,我念了大悲神咒,当然不担心了,两餐有保障的。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第四个觉悟呢,你知道懈怠堕落,你应该精进修行。要破烦恼,摧伏四魔。四魔呢,第一就是死魔,魔的意思就是劫夺我们的生命,劫夺我们的慧命,令我们不能够再修行。第二烦恼魔,我们的烦恼呢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都会障碍到我们,解脱不了生死。凡是阻碍我们修行的,都称为魔,魔不是有形态的众生。虽然佛经里记载有魔王,但是头先我讲过心魔是最重要的。第三种是五阴魔,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构成我们身体及天地万物的要素,我们就被这些所绑。第四种魔是物质的魔,佛经里记载的天子魔,是六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宫的魔王,破坏修道人修行佛法的魔,也都真是有的。我们要摧伏这四种魔,出阴界狱,出这障蔽世界的地狱,障蔽我们本性的地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第五呢,觉悟愚痴生死,我们是好愚痴的,继续生死。菩萨应该时常想一想,要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增长我们的智慧,成就我们的辩才。怎样增长我们的智慧,成就我们的辩才啊?修持大悲心陀罗尼啦,头先已经讲过“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记不记得这句啊,好清楚啊,有讲过了。你想成就辩才,说法去度众生,就要勤快些去修持大悲心陀罗尼。“教化一切,悉以大乐。”我希望能够拔除众生的所有苦难,教化众生,发大菩提心,将大的快乐给予他。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我们知道贫苦多怨,真是又贫又苦,好多怨恨。我们时常都会自己埋怨自己,今生也结下了许多恶缘。菩萨的布施,等念怨亲,不计怨,不计亲,要平等普度。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我们不要憎恶对我们有怨恨的人,所谓君子不念旧恶,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不要计较。今生种种譬如今日生,从今日起,我希望如果你听过《八大人觉经》,对那些前生或今生你认为是你仇人的人,能够减轻对他们的怨恨心,减轻憎恨心,不要急急地讨债。讨债不一定要用钱的,有种种的方法。我希望你能够得到这种心态,因为菩萨等念怨亲,不念旧恶的心是空的,也不会去分别善人和恶人。善人可以升天堂,但是善人一念行恶,善人也会堕落地狱。如果恶人一念行善,虽然十恶不赦下品下生的恶人,杀父、杀母甚至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又破坏你讲佛法,做了这么重罪业的人,我们都应该去普度他,因为这些人正需要佛法的救度。我们不要憎恶他,不过可以不可以正面接触呢,或者你要远离他,要保持自己去救度他的心,一定有方法。如果你用这种心去系念他,已经加持到他,将来会有方法遇到他。未必是今生,也可能是来世,一定能够度化到他。所以菩萨怨亲普度,不念旧恶。这对我们现世人生是非常得重要,因为我们怨憎会苦是很重要的。我们不喜欢的人,偏偏见到,你在逛街购物就最容易碰得到。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觉悟财色名食睡的过患。你虽然是俗家人,希望你尽量不要被世俗的快乐去污染。虽然我们唱卡拉OK,看电影这两件事不是过患,但是会污染我们修行的识田。如果我们做俗务的事情多,念佛的时间少,到我们有事的时候,临急抱佛脚,会不会与佛相应呢,不会!如果你唱卡拉ok,看电视、电影这些不善不恶的行为,形成了习惯。都会障碍你的智慧,障碍你解脱不到生死,何况我们其他恶习?这些恶习我们都要戒除。很多人喜欢打麻将,是不是?打麻将不是一种恶习,但问题是喜欢打麻将很耗费你的精神,三四五圈、十几圈打下来,一有得失的心,你的心就会起伏。赢啊输啊,计较得失,又去骂人,“为什么不打这个牌给我?不打7万打什么?我不需要7万这张牌!卡隆都不能胡!没办法!我以前也打麻将,现在戒掉了。我讲出我的经验来,输了钱就很不开心,赢了钱会沾沾自喜。但是这外界环境的因素,就会扰乱你的心,无法修习到禅定。你欢喜的心,都会扰乱你无法修到禅定。所以这些都是习气,障蔽你自己的本性,障蔽你开不到智慧。所以修行菩萨道?(录音缺失)……西环都很多档下棋的,哇,这些“粗口”现场多厉害,如果你没有胜负心,就不会有楚河汉界啦,其实你的心同他的心已经交战在一起,这是无形的战争,意念的战争。我们学佛是修习我们的心念,虽然下棋好似好文静,但是心中已经动了杀机了,这就是一个智慧。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你要了解生死炽然,苦恼无量。我们之前讲过,生死对我们而言,真的是好苦。我们应该发大心去救度一切众生,愿代众生受种种的苦,种种众生,毕竟大乐。这个发心对我们而言是很难的,只有菩萨才能做到的大乘境界。但是相信做了妈妈的人她都可以做到,见到子女发烧,发烧六七天,烧到30多度,见到子女这么辛苦,不如让我这当妈妈的来替你病好了。凡夫都有这样的心,只要你将这样的心拓展,以至于拓展到无尽,对每一个众生都是这样,这就是菩萨的心肠。再普及到其它非人,其它宇宙的众生,或者畜生,你今生接触到的畜生道,都怜悯不去杀害它们,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拓展到悲天悯人,人人爱物的心呢,令众生离一切苦,自己的快乐给予众生,众生的痛苦将它拔除,帮他代受。这就是菩萨真正的大发心,令种种众生毕竟得到大乐。

这八件事呢是佛菩萨,释迦牟尼佛传教我们要我们时常思维的。不是我读给你们听就算了,你们回去后要念,背了它。念啊念,用脑想一想,刺激下你的修行,好快可以得到清净的智慧。我们精进行道,慈悲修智慧,乘坐法身的船,到达涅槃的岸。我们修行佛法都是假,佛法就是一条船,帮我们渡过这生死的河。如果我们到达了涅槃的彼岸,这船就没有用了。所以呢,这船是法身的船,空花的船,是假的船,撘我们到涅槃的彼岸,到达不生不死的境地。就算我们解脱,也应该返回这世界去度脱众生。以上所讲的八件事,救度世间一切众生,希望他们觉悟生死,离苦得乐,舍离财色名食睡的五欲,去修持心性之道。多关心我们自身,我们关心我们自己吗?一点都不关心啊。我们对自己最不了解,最不关心。你以为……就是关心自己,真正关心自己就是检点你的心念,念念清净你的意念,念念去修行,这才是真正关心自己。你以前同别人争先恐后地吃东西啊,不让人啊,坐巴士啊这些事情是糟蹋了自己的福德,不是珍惜自己。我们应该舍离五欲,修心向道。如果佛弟子时常诵念这八件事,念念之中,我们可以灭掉无量的罪,能够证取到菩提的大觉,能够很快触登到正等正觉,永远断除生死,得到真正的快乐。那么你说是不是这么得简单?就是这么简单,如果你信就是这么简单。佛陀原始的教理根本就没经的,口跟口讲,就好似密宗的以心传心,好比我拿着麦克风,虽然我演绎得不太好,时间又太快。讲给大家听,大家印到识田中,无笔无纸地记住喽。以前古代都是记住的,什么时候开始有字的?什么时候开始记下的呢?佛陀涅槃之后才有这些事,所以讲完之后就要记得,就要忆念八大人觉,背下它,日夜想着,日夜照着去做,你就很快可以解脱生死。这就是四个字“全力以赴”,你不全力以赴,是不是?你要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个比喻根本就不可能的。

接着最后呢,吟首诗给大家听,我最喜欢的舞文弄墨,诗词歌赋。那这首诗就非常得好,最后在这里做一个总结,这首诗写得很好,也很有讽刺意义:

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房中又少美妻。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骡马成群轿己备,田地不广用支虚。买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七品五品嫌官小,四品三品仍嫌低。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面南做皇帝。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无死期。总总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恨归。

终日忙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衣。 我们忙什么呢?都是为了两餐吗,为这张嘴奔波。但是饱了呢?又开始想衣裳了。

衣食两般皆俱足,房中又少美貌妻。又有衣服穿,又有食物吃,饱暖之后呢就开始饱暖思淫欲。想一想,房中为什么没有娇妻呢?为什么没有这么美貌的老婆?

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那么老婆娶到了,惨了,又没私家车啊,要买辆车子载自己出门,所有又去买私家车了。

骡马成群轿备,田地不广用支虚。有轿子、有骡马了,但是自己的田地又不够别人多,田地太少了。

买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咦,我一个大地主,好多田地,有娇妻又有美妾,又有东西吃,但是没有官位又不行,被做官的人欺负。所以想要做官,去参与政治。

七品五品嫌官小,四品三品仍嫌低。做了七品五品的高官,仍然嫌官小,四品三品的官位也太低。

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面南做皇帝。一品当朝宰相当然好啊,但是做了宰相,又想去做皇帝。自古以来啊,很多贪心的人,功高盖主,被皇帝杀掉了。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功高盖主被刘邦杀掉了。杨修功高盖主的时候,又被曹操杀掉。所以做完宰相的时候呢,又想做君王,有没有这种可能呢?但是人生永远无厌足。

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无死期。当你心满意足希望做到皇帝的时候,你希望长生不老。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啊,秦皇汉武不就是吗?秦始皇、汉武帝他们希望能够成就千秋百世的基业,希望能够永久维护他们的朝代,但这个梦想是虚幻的。于是他们找人希望可以求到长生不死的仙药,希望皇朝可以巩固,维持永远,有没有这个可能啊?前面已经讲过《八大人觉经》,第一句讲什么啊?四大苦空五阴无我,这个臭皮囊会不会死呢?就算你修成仙人,道教的仙人长生不老。因为《楞严经》记载有10种仙人,大家回去可以看一下,这10种仙人,按照道家的修行方法,可以寄居蓬岛十洲,天上三界里面,生存好长好长的时间。甚至地球爆炸好多次,宇宙爆炸几次,里面的星球损坏,仙人们的生命仍然存在。但是不代表他们是没有终结的,虽然是好长好长的时间,佛经里面记载那由他八千万亿阿僧祇劫,有没有听过这个数目啊?好长的时间啊,但是这些寿命不是不用死的,做到神仙都要死的。

总总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恨归。 即使你想这么多,但是很快就死了。埋进棺材后,就没办法想这么多了。人命在呼吸之间,你要快些修行。这首诗讲得好不好啊?我觉得好贴近我的心意,真是很少人能够看透这诗里的重要道理。这是千古以来,千年以来,百年以来,由古至今,乃至将来我们的子孙都有的这种心态。这就是用心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修行。

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