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宅安禅1

生活,其实是自我实现的过程。生活是直接的,单纯的,而无须间杂一些生活以外的东西,因为这样,生活才会落实。也就是说,当我们如果不理会名利,不理会地位、权势,不间杂其他文饰性的“防卫机制”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自在的喜悦。譬如,当你闲坐休息时,对着“秋山入帘翠滴滴”的景致时候,你正在休息,其实你已经投入于人与自然融合的喜悦中。这时候,你是真正在生活,而且生活得很踏实。但是相反,如果你泛起“睹物思情”的牵肠挂肚的思想,这样你不是在投入生活的清妙和实在里,而是生活在妄念之中,而无法真正得到生活所引发的喜悦和生活中清新的感受。

精神生活跟物质生活是不同的。因为在精神生活中,只要你加深一点点,就会失去另外一点点;如果你执着更多,反而会全盘落空。正如老子所说“为道日损”,这句话,就是最贴切的启示。由于现代人追求的是物质,是名利,操纵权利的心机,随之而来的是自大和自傲,于是单纯的生活就会被无尽的竞争和追求所取代。而占有和防卫性的不安就盘踞在我们心头,而衍生出紧张和贪婪,它表现出穷困的精神现象。但穷困更加促使我们自己再度投入无休止的竞争和追求之中。

现代人根深蒂固的行为特质,就是对外追求。你说是不是?认为价值在外而不在于内,所以就养成豪夺的习性,终日为了取得和占有,但遗忘了生活本身才是目的。六祖惠能的偈语说过:“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由于我们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而是为了自己的妄念而奔波,所以我们得不到真正生活的情趣。将工作当作一种负担,而不是将工作视为一种实现;将人际关系当作一种把戏,而不觉得人际关系是友爱、亲切的情怀,那生活就变成勉强的活动,于是就形成苦不堪言的负担。

现代人为了物欲和财富,已经将生活当作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将本末倒置了,所以导致了许多精神的症状。这些症状就包括失眠、紧张、焦虑、神经衰弱、空虚和怠倦。我们可以说现代人已经失去了生活的意义,成为了物欲的奴隶。

记得唐朝赵州禅师,教人“以平常心是道”。但恰恰相反,现代人就偏偏头上安头,在平常的生活之中加上许多妄想,以致寝食难安,得不到自在。在无尽尼《咏梅诗》之中,(这首诗很好,很能够启发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她说:“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过梅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我们脱离生活的本真,到处去寻找好的生活,就好似你自己在春光明媚的景物之中,但是很愚昧地向外去寻找春的妙悦,结果就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丧失生活的情趣。这时候,如果你能够驻足停留地看一看,欣赏一下自己周围的风物,就会领悟到像寒山子所说的“蜂蝶自云乐,禽鸟更可怜”的自在喜悦。这时候,就会真正体会到人生的快乐,它已经十分绽放在生活的枝头上面。

现代人的心病是担心其他人不了解自己。这样想就好似孔子所说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恰恰背道而驰,结果总是虚张声势,文饰伪装。原本追求喜悦的生活,现在被一波波的作为,令其抑制到潜意识里面,成为紧张和焦虑的情结。所以我说,不是为生活而生活,是现代人的一种通病。

在工业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是组织的人,他必须是组织的一部分。无论你属于一个公司,一个机关,或者是一个大工厂的成员;无论是劳心,还是劳力,是蓝领或者是白领,你必须接受一份工作的责任。正如前面所说,这份工作是隶属于整个制度,是你在接受这份工作之前,已经被安排好,要你执行或者承担,你有责任和义务将它做好。但是,似乎很少可能有机会拥有主动的决定权,除非你是老板或者高级主管。有时甚至是高级主管或者老板也无能为力去做一个自主性的决定。毕竟在一个制度化的社会里,你必须考虑到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关系。这点是必然的。但是当然你必须要遵从系统化工作的分派,才能够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工商社会是一种新的生活制度,是中国几千年以来所面临的新经济的生活方式,其实这已是事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无从选择和逃避。无疑,这个制度带给我们许多新的建设和福祉。但这种生活方式却有一个强烈的副作用。什副作用呢?就是失去追求、独立自主的希望。它对个人长久以来的抑压,就会造成个人精神生活的不安和焦虑,引发了倦怠感和空虚感。这就是许多人寻找刺激,寻找麻醉和寻找逃避的原因。这一点很重要。

失去主动性的精神生活,会使一个人变得冷漠。将工作当作一种负担,结果这份勉强和倦怠,使人失去生活的乐趣和愉快。我们必须要注意,当社会成员普遍失去生活主动性的时候,他们的反应就是空虚、焦虑、紧张,必然使得个人要寻求发泄。这种发泄或者出路,是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就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奢靡,是为了补偿心中的寂寞;色情,是为了寻找刺激和狂欢;大吃大喝,是为了忘记一时间的困顿。日子久了,就会形成一种特有的状态,所以性格就很难扭转改正,除非在我们心理生活之中有一个新的转机。

我们必须要特别留意,现有的社会制度之下,精神生活发生困扰的人已有增加的趋势。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许多人悲观,失去了活力和朝气,明显的特征就是:虽然我有工作,但我不喜欢。不过,这些困境,其实是自己执着才产生的。正如黄檗禅师所说:“凡夫取境,道人取心。”精神生活失去自主性的人,就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诱,这就是凡夫。现代人由于极力想要逃避忙碌和不能自主的生活方式,就会寻求物质的享受和麻醉,从而引发许多精神的症状。但是相反,如果我们能够任运优悠之道,主动去发现一些生活的情趣和意义,我们就能够将消极转为积极,化烦恼为喜悦。一个人如果失去自主性,就像枯木一样,在消极和万念俱灰的心情之下,就会变成佛教所说的“无记空”,变成行尸走肉。这种消极的心态,使一个人不能振作,物欲和麻醉就在这种情况之下会乘虚而入。许多青年人去吸毒,出入不良的色情场所,这正是现在青年人的心理苦难。

在精神生活上,现代人普遍以“自由”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如前面所说,“自由”已被现代人曲解成为“为所欲为”。但日子久了,我们就失去了自制的能力。我们不但成为了物欲的奴隶,而且变得不能够自制。在物质化的生活之中,“我”与“境”,主客已易位了。本来应该是境随人转的,现在是人由境变了,于是就失去了自制和做主的能力。许多人的精神生活似乎在蜕化,他们失去毅力,失去“任重道远“的耐力,失去“人能弘道”的本性,于是心理就变得脆弱,不能够作持平的判断。只要周围的人怎说,自己就跟着怎说,情不自禁,一窝蜂地跟着去做。人家买股票,自己对股票一点都不认识,也跟着去买股票;人家的孩子送去读音乐特别班,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有音乐的才能(天赋),也盲目地将孩子也送去。

在社会上,现在存在一种风气:只要“我能够”三个字,就一定要去做。只要其他人说好,自己就想拥有,于是对于庸俗社会价值有了无可抗拒的接纳性。有这种接纳性,很多商品的广告,其实就是抓住这个弱点,而达到推销的目的。譬如化妆品、流行的装饰品、进补的药物,都是在无可抗力之下推销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经常在不知高价之下将产品买入,但是到头来有时在金钱、经济上而苦恼万分。

自制,其实是表示自己有效地节制欲望和享乐。一个纵欲的人,无疑是贪婪的,是永远不会知足的,所以长期处于穷困,他注定会被饥饿折磨。现代人的心态,随时都苦恼于这些贪婪和穷困之中。因为人在满足欲望的过程中,其实都处于“嗷嗷待哺”的情绪反应之中。不能自制,也表现在力不从心的挣扎和矛盾之上。有些青少年在知性的教诲之下,何尝不曾兴起勤劳和努力的念头。但是在下定决心之后,只是用功了两日就开始怠倦。三分钟的热度,让青年人学业无成,学艺不精,最终一事无成而流浪街头。这是一个原因。心理学家时常说起这些人是阶段性心理发展的暂时现象。但是,其实在这发展过程之中,不能够振奋起来,不能学习,自我约束,没有格律维持向上成长,很快就会走入消极心态,步入心智发展过程中的陷阱,就很难翻身了。我想,没有人一开始就自愿养成吸毒的恶习,其实只是好奇、尝试和在朋友的怂恿之下而造成无以自拔的惨剧。当然没人会一厢情愿地去好勇斗狠,但是在失去自制能力之后,才放纵暴力的本能,反叛一切。

再说,许多贩毒和吸毒的人未尝没有回头的意念,只是一旦失去了自制能力,这意念只是一场美丽的妄想。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因为小孩失去了爱,才开始误入歧途,走入魔窟,无以自拔。但是,如果一个人长大变成青年甚至成年,他自己应负担起责任,必须自己努力向上,而不能够只是将责任推给父母或社会。这个观念是重要的,是人生哲学,是精神成长的真理。因为当一个人不能够自制的时候,外来的境界就会将“自性”紧紧绑住,而我们就会失去自由,失去正义和智慧。而由这个言论自由来说,现代人由于失去自制,所以就喜爱一味批评其他人,但是忽略了严以律己,将挑剔别人当作一种自由。事实上,这是一种低级趣味罢了。

现代社会共同病症,就是在于不能够自制。不能够自制,是自由民主社会之中很严重的败行,是放弃生活戒律的结果。世尊说过:“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就是戒律),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是汝等大师。”这是世尊所说的话。戒律,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生活格律。有格律的生活,使得人振奋自强,如盲人见到光明,穷困享受至宝。因为格律是生活的导师,所以很重要。相反,如果生活放纵无度,就会毒害无穷。现代人其实正是受这种精神上的毒害。

就现代的经济生活来说,我们应当有自制的美德,才能避免无谓的灾难。比如说,我们拼命地发展经济,尽其可能大量生产,或者为了一时的利益,但是,就会影响环境的生态。我们必须要认清,生活是人与自然的结合。事实上,人不能创造什,只不过是投入自然,发现在自然之中可以运用维生的少数材料而已。但是,如果我们在“人定胜天”的自傲之下,不断地挥霍无度,浪费资源,制造环境污染,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面临着无以为生的难题。这就是有因有果的道理。

有节制地使用资源,珍惜大自然所给予我们的一切,避免破坏和污染,这样,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地方,何尝不是净土。如果我们能够以慈悲心去看待与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大自然里面的万事万物,而享受生态平衡所赐予的正常生活,这样就是平直心。在这方面,我们做得确实很少。在过去日子里,生活建立在自制之上,所以就节俭朴实。但现在却强调消费刺激生产,强调大量生产去发展经济,自以为做得很好,娱乐得如痴如醉。但事实上,我们是否真正快乐?答案其实很明显的,因为我们既然已经快乐,就不需要寻求娱乐。

人的精神生活能够维持健康和活泼,而不是由满足物欲和感性享受得来的。精神生活能够喜悦自在,是因为能够做自己的主人,能够自制,能够在宇宙之间参赞化育,能够发现活下去的意义。但是大部分人对于这方面似乎毫无所知。在无穷的竞争和价值分歧的社会里面,另一种精神生活的偏态,就是失去“自我肯定”的能力。由于个人太重视自己虚有其表的“我”,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我执”。太重视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于是“我相”就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价值”,扰乱了我们心灵的平静。由于太怕“自己”下不了台,想维护自己的尊严,结果造成不能够“自我肯定”,不敢诚实说一句“是”还是“不是”,否定了我们本性之中的美德。

不能够自我肯定,有几种特质。首先是不能够自觉,不能够醒悟到自己的本质,连自己应该做些什,连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环境因缘等都不清楚。一个对自己无所认识的人,一定是迷惘的,是没有方向的。在分工精细的社会里,强调的是因材适所,才适合发挥自己的特长。对自己毫无所知的人在谋生适应上自然发生困难,而目前青年最大困扰之一,就是对自己毫无所知。

其次呢,讲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也有自己的优点。无论是好是坏,是不是无可改变的呢?或者是无从补救的呢?首先去接受它。这样,就不会产生虚幻,才能够工作,勇敢生活。佛经上说过:大死一番,再活现成。无非是叫人首先将虚幻洗去,接受自己;根据自己的本质来生活。人与人之间是不能比较的。比较的结果,都会造成迷失,会带来一些扰乱自己的困惑。生活的本质,就是“你之所以为你是好的,我之所以为我也是好的”。这样的观念,就是平等性智。目前,我们的社会秩序很讲究平等,但是,在精神生活之上就往往否定自己,羡慕别人,缺乏平等的自信。一个否定自我的人,是很难有健康的精神生活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根性因缘。在迷的时候,就必须“师度”,请老师指导;在悟的时候,因为警觉了,有所发现,就要“自度”,自己去实现圆满的人生。但是有时,有许多青年人正面临着否定自己的危机。他们否定了自己的能力与所处的环境,一味羡慕别人的成功与荣华,结果就在精神生活发生“短路”的现象。一味想发财,眼高手低,心理生活充满矛盾,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痴线”,导致神经衰弱的。

与自我肯定关系密切的是价值取舍的问题。人的精神存在,是价值抉择和实现的理念世界。如追求某种信仰、信念或者目标,这是很自然的,因为这是生活本质的部分。信仰如果不是建立在醒觉之上,就会走向迷信,变成精神生活的堕落。宗教与艺术,同样都是人类超感经验的来源。它们与精神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对于宗教的信仰,必须建立在纯真和正信之上。宗教能给我们生命完整的轨迹,因为在虔诚之中品到喜悦的信念,在超感的经验之中意识到宇宙万物的根源

但是有许多人却在信仰上发生严重意识性的扭曲,演变成无能祈求和依赖。这样的反应,就会伤害个人生活的自主性,同时在知性上发生严重的萎缩。当你看到许多人聚集神庙里面祈求神显灵的时候,中也许会觉得“很可笑”。但由心理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知性的退化,有碍于心理健康和积极思想的发展,当然也就丧失自我肯定的能力。

自我肯定,是追求真理,免于产生妄念的唯一之道。人如果能真正肯定内在的自己,就能够做到神赞(怀海)禅师所说的“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这里所说的“文字”,并非指狭义的文字语言,而是包括一切文饰、不自在的种种行为。这就是说,当一个人能够清清楚楚地说自己真心话,做真心事,肯定自己本真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才能“体露真常,灵光独耀”。但是现代人最缺乏的似乎是对自己的真诚,以致连自己都想骗。这不是一种精神症状吗?

心理学家发现,当人的左脑活动特别频繁,而右脑渐渐迟滞的时候,人就会失去统一整合的生活,他属灵的生活就会慢慢变得苍白,导致空虚、纵欲、操纵和占有,而且严重影响了健康。但是相反,如果只是使用自己的右脑,一味去追寻生命的空间,向往内在的属灵生活,就会疏忽科学所赖以持续发展的分析、逻辑和推理能力,会造成生活上的困局的。

但是现代人由于太重视逻辑思考和分析的训练,缺乏非理性和统觉的陶冶,我们几乎不重视灵性、艺术和直觉的创造性陶冶,以致生活就变得浮躁和不安。因为左脑如果用得太过,右脑变成废墟。于是承载人类灵魂的宝塔开始倾斜,精神生活就会陷入失衡的状态。人与人之间那种不计较利害的兼容已经很少存在,“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洒脱,更加远离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徒有昌明的科技,而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生活的质量。

禅,是引导我们走向自由,让我们本性和活力释放出来,在生活里面流露出自然平直的纯真而直截了当去生活,而免被妄念和外来的力量(即是境界)牵住我们走。生活,其实本来就是现成的。只需要当下投入,无须多余的“作为”。只要我们平直,而心行一致,不需要使用“心理防卫机制”。在真我和待人处事之间,如果加上芥蒂,就会造成假相,乱假为真,而生活在虚幻里面。

禅,使一个人不会堕入心病,因为心病是来源于分辨、成见、拣择、操纵等作为。“作为”这两个字,就好大学问。它使得一个人的心理生活会画地自限,将心中的真性会扭曲,只令自己堕入无明而产生偏见。这样,所有的憎恨、怨怼、不满、疾妒、自傲和自负等妄念,都是不会让人平直行事,障碍了自性智慧的引起。禅,引导我们放下种种的“作为”,以清净的性体,优悠自在地生活。

坐禅,不能够使我们免于饥饿风寒,不能够免除我们的疾病和身体的衰老。但有一种特质很重要。禅,可以教导我们如何承担生活,投入生活,而充满法喜。禅能教我们免于堕入烦恼海。禅对生活所下的妙方,就是“平直心”。“平直心”就是清净的法身,是生活智慧或者本性流泻的源泉。

六祖惠能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所有的教化工作,乃至“戒定慧”三学,都是总归“心平”和“行直”,而后“见性”实现。心平行直就是“见性”的方法,而见性所发出来的襟怀,就是自由自在。所以“心平”就是“定”,“行直”就能够产生“慧”。所以《坛经》说过:“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本无生,双修是正。”一切的大用,都在无生和无为之上,使我们的自性大放光明,遍照生活的点点滴滴,就能够喜悦自在,充满活力。所以说,“直心即是净土”。

人类的所有烦恼,都是由于比较、分辨、执着和种种作为所引起的。六祖惠能说过:“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菩提”就是智慧,“妄”就是烦恼的根本。禅,为了使一个人能够不起妄,就教人在“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这个“慧日”就是法身,也就是清净心。有了它,就能够转烦恼为智慧,将生活落实,不受虚妄的干扰。

禅,是让人生活在慧日之下,将自己的“作为”扫除,呈现的就是“万里长空”,自性的大日如来就能够“照破山河万朵”。在这个时候,我就是我,生活自然就实实在在, “是非”不是不知,而是不执着于分辨,“善恶”并非不察,而是不起憎爱,即契之情,至非不发,而是不起染着。境与我不疏离,但不被境界所蒙蔽。如果有如此的心量,才能够广大,才能活得自自在在。

《坛经》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在无所执着之中,我们见性了。见性就是实现珍藏在自我心中的智慧。是了了分明的,这个智慧,没任何扭曲或者压制。这个时候所作的判断自然就是正确的,心情也就特别平稳。

自由和实现,是无所谓在家和出家的。一个人如果能够放下由熏染而来的成见和习性,真心去生活,将不属于自己本身的一切虚假和外衣都剥落,依照自己的根性因缘去生活,就是自由,就是实现了。每个人的根性、因缘都不同。教师在教书的生活之中,自悟自度,实现其法体,去教导学生;工人在工人的工作之中,自悟自度,实现其法体,将工作做好,服务社会。各行各业,出家在家,无不相同。这就是圆满的菩提般若,圆满的“自我实现”了。

中国禅,在六祖惠能之后才真正发展。中国禅是我们中国文化精华的一部分。唐朝和宋朝以来,禅学赖以发展的根本经典,就是我们熟知的《六祖法宝坛经》。在这本经里,对于什“见性”,没有深入的阐释,但是却不厌其烦地说明“见性”的方法。其实,见性就是见性,就如生活就是生活一样,不需要解释。只要有了方法,有了蓝图,有蓝图就可以去实践,就很容易找到宝藏。

六祖指出见性的方法,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多法”。这句话是梵语,中文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方法”。这个见性方法,若要分析,就包括三个要点:第一,要心量广大。一个人的胸襟必须是开阔的,如我们头能够看到的宇宙的空间这大。由于宇宙有无边无量的空间,所以能够包容一切存在,肯定一切的价值。一个人如果有能够有开阔的心理生活空间,而不被种种成见、憎恨、挂碍所闭塞,就可以观照一切,虚心去学习,心智不断成长,从而发出智慧,智慧就会生起了。这就叫做“自性能含万法”,而万法总在我们的自性之中。

心量广大的基本条件,就是对“空”的认识和实践。能够“空”,才能有广大的心量,能够放下妄念,放下心理防卫机制、种种的文饰、补偿、投射等等。因此,“空”也可以解释为“清净心”或“无念”。《坛经》说:“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离念;无住者,人之本性。”在清净无执着之下,人类的创造力,即是本性,才能显露出来,所以心量要广大。

所谓的“空”,不是空心静坐,百物不思,而是心不住法,不住相,不住境,不住五蕴尘劳,将我们的自性解脱出来,清醒地去流泻含藏在我们自性的菩提。正如布袋和尚所说:“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空”使一个人能够真正地在生活之中,悠然自得,“自得之则居之安”。这样就是大自在,能够实现圆满人生,而不堕落于精神生活的困境。

第二点,要知道的是智慧。见性的第二个要点是光明智慧的展现。如果用现代心理学去说,智慧就是一种生活的创造性。它是醒觉的,有回应能力的,能够“发而皆中节”的一种心智。

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