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着眼天地间2

佛法最根本的意义就是三轮体空,就是能知、所知和被知的三轮体空,根本意义所讲的是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因为有些人在听佛学时,没有听到至精至纯的佛法,就是真假参半的佛法。

譬如有些居士说,我给你一个世间上的好处,那最起码都要多谢我一声或给个好处,但下次对我不好,心里就不满意了。所以就将这些不好的东西混在一起,名义上做起来,他们会觉得是一种布施。或者有些居士见到法师的长相很庄严就布施、供养给他,其实都是有分别心的供养、布施,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布施,但起心动念上去看不精纯。也是说,那些人一开始没有虚心地彻头彻尾去接受真正的佛法,那么在指导具体行动时,就会觉得悠悠忽忽。

古圣先贤庄子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可能我们很多人之中学过,“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生命很短暂,但我们想要知道的则像海洋没有边际。如果在宇宙飞船上,或以宏观科学来看人的本身,就如早晨的露水一般,在草上,稍微一阵清风就将其吹落,又或阳光使其挥发。生命在整个宇宙之中很短暂,以短暂的生命想在无限的宇宙中获取真理,那唯有珍惜每时每刻的时光。

而且还有有一种佛教所讲的善根。善根是由善良的愿望、善心和智慧所组成,可以定量分析。具体在佛法来说,犹如大海,我们的言行连沧海一粟都比不上。由此意义来说,我们都必须虚心,无论是听某一堂课上的虚心,而且贯穿到自己自始至终的宗教生活。我们要达到这样的标准,自己都是很惭愧。

虚心不等于消极,不等于空虚。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影响,在翻译经典时用了“无为”、“空”等等的观念去表达佛法一些思想,在相当多的佛教徒当中认为学习佛法就是消极,学习佛法就是叫人这个也放下那个也放下,但这些人只是看到佛法讲空的一面,没有看到佛教讲有的一面;只看到消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

根据《大般涅槃经》上结论可以告诉大家:佛教的最根本意义是“常乐我净”,而不是在消极、无为和厌世的思想之中。

在说学习佛法的态度当中所讲的第二个问题是要正信佛法而不能迷信佛法。一般人认为我们佛教是迷信,在报纸电台传媒会说“出家人做法事是在搞迷信活动”,说这也迷信,那也迷信。

其实“迷信”这个词是来源于佛教,正信的反面则是迷信。譬如你知道一本书是如何做成,纸张是什么原料,这本书讲什么内容,你能讲出所以然来就叫正信或智信。如果你不明白这本书的构造,不明白原理,盲目去崇拜就是迷信,这就是最简单的迷信和智信的差别。所以迷信每时每刻都伴随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佛教徒就要用正信和智信去看待身边的一切事物。

再讲发生在身边比较切身的问题,譬如气功现象、特异功能现象对佛教神通的理解。如果你懂佛教的禅定知识,知道四禅八定,而且明白佛教的缘起理论,从而能和别人讲述神通是什么一回事,而且自己能修证得到神通,对有神通的人钦佩,就是智信和正信。如果你根本不通达佛教的教义和教理,见到其他人装神弄鬼,将之当成特异功能,或是佛教的五眼六通,这就是迷信。

佛教不弘扬神通,但并不完全否定神通。尤其在末法时代,神通对一切众生的教化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现在的人,他不听你说,要看你怎么做,你说水能淹死人他都可能会不相信,一定要自己跳下去自己淹死了,他才能相信水能淹死人。有些人是如此顽愚,不相信真理,只是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事。那些人非常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最相信的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但这两样往往欺骗了我们。

故此社会上有很多的骗子,经济以及各个领域的犯罪者,为何有机可乘呢?就是芸芸众生愚昧无知留下了空隙。如果不透风不渗水,不留空隙,大家的心性如水般清净,那么社会上的骗子、讲假话、沽名钓誉的人就没有机会。为何他们有机可乘?因为市场有这个土壤。

我们佛教徒,在今日气功比较滥觞的时代,一定要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要弘扬正信的佛教,不能够被邪魔歪道所转,被假气功所迷惑。这里会涉及到前面所讲的佛学问题,就是一定要用佛学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改变自己的认识和人生观。

那么气功是什么?气功是古老又新兴的科学。说古老,就是葛洪写的《抱朴子》这本书,就是气(炁)的出现,上面一个“无”字,下面四点,和现代“气”字的写法不同。包括扁鹊给人治病时就用气功疗法和用气的方法。

讲到古来,它很久远,但说它新兴,就是现在中国国内有太多的气功功种了。即是将传统文化弘扬出来,现代化地去介绍,有时就会真伪难辨。这个气功的问题非常大,故此反映全民文化素质很容易变低,容易偏向迷信。在此情况下,我们佛教徒更加有责任将真正的佛教弘扬给世间,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这样,如果要反驳邪知邪见,必须有正信佛法的态度。如果自己立足不稳,如墙头草一般,东方来了向东倒,西风吹来向西倒,你怎能实践理论上的真正佛法意义和树立正信的佛法?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系统庞大的佛学思想。那么对于每一个学佛的弟子来说很重要。

正信的内容当然包括正知正见,而正知正见是由正信的基础上而来。只要对佛法正知,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产生正确的见地和见解,所以你信的佛法才是正信的佛法。反过来说,正信的佛法,才有正知和正见。这三个关系互相辨证,就如佛法僧三宝是互相依存依赖,谁也离不开谁。如果这个人有正信,那必定是正知正见;这个人有正知正见,那他必定正信佛法。这个问题在今日社会变得很重要,无论是神的现象、气功现象也好,巫婆神怪也好,我们也要用正信佛法的法轮去摧破。

这里有个小常识,有关法轮的起源。最初在印度打仗时候是一个战轮,将军把战轮一转的时候就向前进,摧破一切魔军,战无不胜的意思。后来佛陀将其引申为佛教的法轮,言外之意是法轮常转,佛日增辉。

如何增辉呢?首先是降魔,降魔和成佛是同时,如果不降魔就无佛可成。在今日社会上,我们要树立佛教的正信正见,摧破一切偷抢拐骗、欺骗民间财物、借宗教名义沽名钓誉、邪知邪见,首先我们要武装自己,使自己有对佛教正知正信的头脑。正知正见的佛学思想,是从学和修得来的,没有其他的方法。在前面五种方法之中,都可以以学贯穿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毕生学习。

佛陀释迦牟尼是公元前6世纪,相当于中国春秋时代,那时候印度净饭王的王子。佛陀在林中修行了6年,又在雪山修行,后来在尼连禅河边受牧羊女的供养,菩提树下望明星而悟道。佛陀悟的是什么道?大家要清楚。佛陀悟到3大规律。第一,一切器世间(物质世间)都在成住坏空当中。这里头大有文章,小到科学研究的微观世界,大到宇宙科学的宏观世界,连我们居住的星球见到的星星、星云,包括我们见不到的东西,一切世间所存在的物质都在成住坏空里。

什么叫成?比如地球的寿命100亿年,现在已经是45亿年了,到了100亿年时,最后必将坏灭。最初地球生成了,一切都是飘忽的微粒,微粒和微粒之间互相产生碰撞,产生正负两极,正负两极产生正负电互相吸附。所以团体越大,它的吸附力就越强,慢慢生成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地球。

生成地球后,不断运转,产生了能量。物质较轻浮的,譬如土、岩石就浮在外圈形成地表,物质较为坚硬的则形成了地壳,好像鸡蛋的那层皮,在二十几到四十几公里之间。中间是6000多度高温的岩浆,是由各种高能的矿物质,好像各种宝石钻石都是由液体的方式存在地球内部。地球在最初的时候是这么生成。这个问题就涉及到现代科学,这过程在佛经里叫“成”。

相对稳定的过程叫“住”,好像地球内部是摄氏6000多度高温,太阳表面是5500多度高温,但地球上绿树红花我们还过得好好的,就是“住”的过程。等地球能量释放尽,那时火山爆发、气候变坏、瘟疫蔓延,进入“坏”的过程。“坏”到最后结果是“空”,被其他的星球碰撞或自己不能再运转就粉碎,以微粒的状态粉碎到其他的虚空中,这个过程叫“空”。小至我们眼睛看不见的微粒,大至星际空间,在这个生而空、空而生的的轮转都是循环不息。

所以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五月的月圆之日,望到明星,一瞬间就觉悟了三大真理。其中一个就是对物质世间的顿悟,用今天科学的方法来看是完全科学,而且尖端科学是任何人都无法推翻。

现在讲人本身。人是灵和肉的结合。先讲肉的部分。一个人投胎以后到出生,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就是生成的过程。所谓“住”,就是假如由1岁生活到80岁,就是住,相当稳定。“坏”的过程很简单,就是生病,今天掉牙,明天头发落,今天流鼻涕,明天大小便不利,这就是“坏”的过程。到最后死亡,回归到大自然,水的部分还给水,蒸发;土的部分,骨骼、毛发还给大地。在我们看来是一些血液口水,一切我们能够把握的色彩的东西,水归水,风归风,火归火,地归地,一瞬间都在变化,前念和后念相续,就是我们的思想。一口气一口气的互连,就有我们生命的运动。先是我们一期期活泼的生命,如果一口气接不上,生命就结束,所以生命是既复杂又简单。我们佛教徒对科学应该用这样一种态度,就是用佛法去印证科学,用佛法去补充科学。

有一句重要的名言,著名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提出的人爱因斯坦,在他《广义相对论》的首页上写了一句名言:没有科学的宗教是跛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也就是说,无论是尖端科学还是一般科学,如果离开了宗教,就会看不远;但如果宗教离开了科学就走不远。因为很多宗教现象,不能用科学向大众作出好的解释,就不能叫人信服。但反过来,科学如果不是宗教里不断地吸取营养和假设,科学就没有办法进步和发展。这句话爱因斯坦讲得很有道理。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就悟到一切物质世间只要电子、中子、质子、胶子,现在甚至发现了夸克和暗物质。所谓暗物质,像电子、中子、原子、质子、胶子、核子这些,我们的眼睛已经看不见。我们所不能看见的,就如我们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下,这些粉粒我们还可以看见,佛教里称之为粗尘,或用牛毛、羊毛做比方。

在科学上说的夸克,相当于佛教里讲的邻虚尘,就已经是和虚空相吻合、和0相等了。人的眼睛看不到,现在科学发现了一种夸克,无论科学如何发展,物质都可以无穷分割下去。充分证明小到微观世界,大至宏观世界,宇宙星体,都在成住坏空当中。

今日的社会科学成果,是佛陀在2500年前用肉眼、用自己的心灵所觉悟到的真理,今日的社会科学才能进一步去证明这是真理。最初佛陀现比丘相时,和弟子们一起外岀托钵。有些弟子随便拿钵去水喝,佛陀说这些水不能喝,弟子问为何不能喝?佛陀说这些水不是干干净净,一钵水里有84000种生命。也就是说,佛当时就已经以天眼看见。

水是一切微生物所生存依赖的条件,这里就当然有无数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如果时节因缘允许的话就会发展成无脊椎或脊柱动物。所以佛陀说这水不能喝。后来比丘常随的13物,喝生水时必须用滤水囊(相当于现在的滤水器),把水过滤,尽可能不要伤害生命,否则起心动念随处都会违背佛法。

现代科学证明,一碗水里有很多菌类、微生物。如果用显微镜去看,随便看看我们的窗、窗台,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容身落脚。为什么呢?因为那里随处都有一些很小的微生物,那是它们生存依赖的环境。佛在2500年前就用天眼观察到一钵水有84000种生命。

唐朝诗人李白所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凭他的脑子,任其想象都只能说“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三千丈有多少呢?佛陀在觉悟以后说,宇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无数的微尘组成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那么宇宙中有三千个大千世界,而这个“三”,是一个虚拟,是无数个大千世界的意思。

现在宏观科学证明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颗行星,它自己本身不会发光,是靠着其他星,太阳的光,和九大行星、无数的小行星才组成一个太阳系。现代的科学只能够在太阳系和银河系观察,银河系以外就很少观察到。最近观察到有第二个银河系,无数的星星就组成一个星云,无数的星云组成一个很广大的宇宙,佛陀在2500年前已经说有三千大千世界了。

由此意义上看,由科学分类来说,佛是一名科学家,毫无疑问,因为祂所得出的结论,与微观科学和宏观科学所得出的结论完全符合。但祂由解决人生苦恼出发,佛为何要讲成住坏空?就是因为要反映佛的本怀。佛一生的宗旨是要启迪我们人生的真理和认识宇宙的实相。祂为何要讲研究宇宙外部的世界?目的是要让我们了解我们身处的世界,把宇宙的实相和人生的真相告诉我们,破除我们贪瞋痴的执着。

一切的生命都在生老病死之中,这是关于我们人类本身的话题。在三界内,大到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人、非人的类别,和我们人本身与旧有的生物,这些生命都在生老病死当中。生命产生了,慢慢新陈代谢,骨骼经络毛发不断退化,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间,每次呼吸,生命就退化一次。

按现代生理学、生理药学研究,我们生命每7日退化一次,像蛇蜕壳一样。我们看到外部的世界,动物在不同的季节要脱化毛发,蛇要脱皮,人在代谢,外部也在代谢,7天就完全蜕变一次,就已经不是现在的你,已经是另外一个你。只不过是相续的,你不知道而已。

这个蜕化的过程就如一台机器在磨损,最初很饱满,在不断的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的碰撞中不断慢慢老化,骨质变得疏松。如小孩子在秋天甚至冬天不穿衣服都不怕冷,原因是他的骨骼精髓很饱满,但老人家到了冬天就要穿很多衣服,因为他的全身器官已经老化了,骨质像冻豆腐一样。这就是人老化的过程,很奇妙,但人自己不觉得。老的一个现象就是病,年轻时吃东西,越脆的越好,但老了,就咬不动嚼不烂,吃不了,路也走不了,觉也睡不好,慢慢出现病,最后结局是死亡。

所以佛陀在2500年觉悟的三大规律,觉悟的生命本质是什么?毕竟是要死亡,虽然现在也说人要死,但很多人很难面对生和死的问题。生的时候如何过自利利他、解脱自在的生活?死的时候能安然地死呢?有个归宿有临终关怀,这就是佛陀要解决的问题。

当佛说生老病死的时候,并不是让我们认识生老病死的规律而厌世,而是令我们认识规律去珍惜人生,把握这个规律,以假修真,借我们这个暂存的生命,去获得至高的真理,获得觉悟,获得解脱,达到涅槃,这是佛的真义。所以佛让我们认识生老病死,正确面对生命的规律,从而活着的时候解脱自己生的问题。

如何生呢?就是自利利他地生,活得解脱,不要患得患失,就是佛陀教我们生活的态度。如何面对老呢?每个人都要老。这就要产生自他相换的想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在地球上,在宇宙空间,就像坐在同一条船上一样,有我才有你,我们彼此关联,同体大悲,无缘大慈,这是对老的态度。如何对待病?别人病和我病一样,这是菩萨的胸怀。如何对待死?我们要依佛教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实相去解决生死。就是说敢正视生死,生的时候就解脱自己的生活,面对死的时候,我也很坦然。

菩萨有三种无畏,其一是死无畏,面对死亡是无畏的。如果众生需要祂献身时,毫无吝惜地献出生命,这是死的无畏。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献身精神。如果你不认识到生老病死的规律,现代的人求长生长寿,把自己生命看得比别人更重要,这样在关键时候就不可能为别人献出生命,就不能得到菩萨这种无畏的精神,落实不了大菩萨道的真正修行。所以,认识不了生老病死是很愚痴,我们要明白佛陀教给我们对于生老病死的规律。

佛和佛教是由祂的历史、思想和修道方法三个重要的部分组成。如果这样学佛才是实实在在、活生生的佛法。如果你既不了解释迦牟尼佛的历史,也不了解祂的思想和修道的方法,只知道烧香、磕头,这样拜佛就近乎于迷信了。

要把佛和神分开。神是如何产生的呢?是人类处于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时候,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在自然界生活不能把握自己命运时,就认为树有树神、河有河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天有天神、地有地神,认为一切都有神灵,有主宰我们命运加在我们命运头上的超然的力量,这就是通常讲的“举头三尺有神明”。

我们学佛,就要用佛教所讲的方法去掌握和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求神保佑。当然佛教里记载是有河神、雷神,但也不否定人在臆测里造岀许多假的神。时常有些香客烧着很多一炷香,在佛前上下摆动,在这个时候就往往把佛当成了神,求神求佛保佑,送我个儿子,保佑我升官发财。假如佛可以保佑的,可以保佑你也可以保佑他,在人当中有善有恶,保佑你升官发财、向上向善,也可以保佑其他人杀人放火,这样佛就是界限不分的佛了。所以佛和神不同。我们佛教信佛不信神,由此意义来说,佛教是正信智信而非迷信,一定要弄清楚。

佛首先由三个含义组成,第一当然是指释迦牟尼佛其人。第二是有觉悟的意思,佛是佛陀的简称。因为中国人省字,把佛陀简称做佛。觉悟就是佛,罗汉也是觉悟,但觉悟的程度不同。罗汉觉悟以后,自己在泉边林下找个清净的地方,自己修道,以求早日灭道。众生的苦难,有些罗汉是不管的。但佛陀觉悟之后,要将觉悟的方法和道理通过各种善巧的方法告诉芸芸众生,祂所做的就是觉他的工作。所以不但要自己觉悟,还有觉悟别人;祂觉他,不但要觉他,还有观机逗教。

比如对娑婆世界的众生,说三藏十二部的经典,对其他空间世界的众生,佛就不一定三藏十二部,而可以其他方式,以密咒、手印的方式去令其觉悟。在觉他的时候,佛陀真是用了很多很大的方便。能自觉觉他就是菩萨,佛除了自觉觉他还要觉行圆满,不但要你觉,而且还有度你,用各种善巧的因缘,非常方便圆满的因缘,好像一条大船一样,载你由生死的此岸去涅槃的彼岸。

罗汉就如一条小独木舟,他自己撑着独木舟由此岸彼岸,由苦到乐、解脱,众生的事情多数不管。菩萨要撑大船,不但自己能到彼岸,也要将其他众生载去彼岸,就是无缘大慈,也是同体大悲,所有的众生都希望其灭度,希望他能觉悟、解脱自在地生活,不让一切众生迷没;因此,这就叫觉行圆满。

所以,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菩萨是自觉觉他,罗汉只是自觉。另外,佛陀在大乘教义之中都有三个意义,就是一切真,一切善,一切都是美,这三个意义就是佛,代表一切真善美。

一切众生内在都有一切如来智慧德性,当你的生命受到空前的破坏和危机时,用你的觉悟性去观照所处环境,包括平时的身口意三业是否清净?你是否有道德修养的人?而面对今日商品社会和红尘滚滚的世界,你自己应该怎样为自己定位呢?这个觉性,我们可以理解为大智慧,由自己的大智慧去观照,就不同于世间的聪明。世间的世智辩聪在于计较自己的得失、人我是非,叫聪明。所谓耳聪目明就是聪明。而大智慧就是佛教里所讲的般若。

这个般若思想里的含义就更加丰富,有两个意思,一个叫妙观察智,就是用自己的妙观察这种智慧,我们知道世间的善恶是非、真假、美丑,知道世间各种学问的建立,世间法各行各业都了如指掌,这样,就是妙观察智。

还有一种叫无分别智,但我们同时知道这个世间是虚幻,是偶合,是梦幻泡影,如露如电,我们还知道,它是空性。同时以岀离心、慈悲心加持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能同情众生的命运,时刻理解和指导自己,处在这样一个红尘滚滚的地球之上,大家同舟共济,也就是说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如果只是单单了解佛教所讲的空性,就很容易导致一些不积极的行为,如果不理解空性,就很容易争名夺利,把一分钱看得比泰山还重,这样生活就非常累赘。这两方面知道还是不够,还要有大悲心和岀离心。

所谓岀离心,是既在世间,又不被世间污染,这句话非常重要。犹如莲花岀淤泥而不染一样,但不是逃离世间和脱离世间,是既在世间而不被世间所染,同时还有菩提心和大悲心。这个大悲心,就是我如何学佛?如何觉悟?我希望一切众生像我一样学佛、一样觉悟,就是自他相换、易地而处。众生的苦难就是我的苦难。当有这样的思想这样行为的时候,慢慢你的心量和修养就会像海洋一样大,非常广、非常深厚。大智慧,主要的营养来自我们的岀离心、我们的大慈悲心,而不是在世间患得患失的聪明而来的。

在当今的社会,物欲滚滚,每个人对于自我的执着实在过大,很难把自己放下,让自己有个安静的心灵空间去寻求真正人生的意义和解脱之道,所以每个真正学佛的人都要做一个持宝的人。什么是持宝的人呢?就是持自己当下具足的摩尼宝。虽然说心外求法也能得到宝,但其实是有限的,唯有内心真正的摩尼宝才是无限,是我们真正内在智慧的生命。只有开发这颗摩尼宝珠,发岀无形的光芒,我们的人生才能达到最终根本的解脱,才能将众生由此岸送往彼岸。

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