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的思想,既是佛家思想的一大特色,而今天研究佛家的无我观,我们应该有下面的认识:
第一点,无我思想并非是虚无主义。佛家无我思想的形成,是有它对治作用的,在思想上,它对治迷执实我的偏差;在道德上,它足以对治自我意识的扩张。但是佛家所说的无我、空,并不是否定一切现象的存在,也都不是否认人生的价值。
佛家所破斥的我,只是破斥世人时常所执着的常和一的实体,而并非否定行为的主体。所以佛家并不是否定五蕴和合的假体存在,只有这样修行才有意义,菩萨的行愿实践才会有对象。由此可知,佛家无我的思想非但不是虚无主义,反而是正视人生现实,去纠正人生偏差的思想。
第二点我们要知道的是,无我思想的实践意义了。基于无我观念在道德上和思想上的价值,由原始佛教开始,以至后来的大乘佛教,都广泛应用无我观念在修行的实践上,比如原始佛教的四念住之中的法念住“观法无我”,以至大乘佛教的空观,都是应用无我思想在实修之上的。由此可知,佛家并不是空谈理论,而是最能够将理论同实践结合的思想体系。
不过,我们纵然能够明了无我的观念,但是不能够一下子彻底拔除根本上“我”这个执着,就是所谓俱生的我执,只有凭藉不断地熏修去对治了。大乘佛教不独以观行去对治这种根本上的执着,更加从行为实践上讲求自利利他,自度度他,以求逐步去泯除自我中心的执着。而透过戒、定、慧三学的不断熏修,培养超越纯粹的般若智慧,彻底去消除人我、法我的种种执着。
第三点,无我思想的应世价值。部分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人类心理之上存在着两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自卫self-protection和自存self-preservation,为了自卫,创造宇宙的主宰,藉以获得心灵上的保护;为了自存,坚执实我以满足自我能够恒古长存的欲望,由于人类对实在自我的执着,我和我所的观念扩张,世间的一切烦恼、纷扰、邪恶不善都由此而兴起了。
佛家无我观念的提出在人生哲学之上,其实是具有积极的制治作用。在这里反省呢,就可以逐步纠正人类心理之上的根本偏差,对于匡扶人心,建立社会伦理道德,是有积极的应世价值。而佛家大乘菩萨行愿所讲求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都是基于对无我观念的透彻了解所产生的平等观念而发挥的。
如果各位师兄想对无我作深入或者进一步的了解,可以参考以下介绍的书目:
1、《中论·观因缘品》第一,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法师译;
2、《大乘五蕴论》,世亲菩萨造,玄奘法师译;
3、《成唯识论述记删注》第一册,罗时宪居士删注;
4、《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吕澄居士著。
接下来,我们同大家讲真理认知的标准。佛教经典浩瀚,而且流传久远,结集当然需要很久的时间了,后代由于传承不同,对于结集的论述都有分歧,驳杂繁复的佛理,又经过长期的演进,不同区域的流布,假使是没有准绳给学者作为辨伪证真的依据,那它的思想经过悠久的历史文化冲击,是很难保存周密圆融,同时使上智下愚去心悦诚服。
佛教对真理的探知,都是以“三量”为依据,而一切佛法的根源,都是佛陀智海所流出,所以“圣教量”是一切佛弟子所共遵的言教,但是经过久远的流传,佛教的典籍之中或者存有并非出自佛陀的论述,或者不合乎佛教基本原则的思想,所以佛教衡量圣教量的标准,并非单纯以考证学的角度去衡量,而是“以理为宗”。
换言之,凡是合乎正理的,不需要一定是出自佛说,也都和佛法无二,反过来说,如果违反正理,纵使是假托佛说,也都无从混淆视听。而这个衡量圣教量的正理,即是所说的“三法印”或者“一实相印”,法印本身也都是根据现量、比量的审度、归纳而建立的,所以凡是合乎这些法印(基本原则)的都是佛法,相反,就不是佛法了。
学佛并不是单从义理上的寻求,而更加重视人生实践上的贯彻,这样说就会牵涉到学佛必须要有正确态度的问题,这样与佛家的义理必须有准绳是同样重要的。而学佛的正确态度无过于“四依四不依”,在义理的寻求上能够有所依据,在实践佛法上亦都具备明确的态度,这样就不会产生笼统的弊病,也都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刚才说到“三量”,那何为“三量”呢,其实佛家以三量作为认知真理的依据,量就是量度的意思,三量即是量度、认知一切事理的三种方法或者依据。“三量”就是现量、比量、还有圣教量。
首先我们说一下现量,现量就是离开各种概念,各种概念就是我们去分别计度的心,对事理本身而作出直接的把捉。简言之,现量就是对事理直接的观察和体会了,现量其实可以分开四种。第一种就是在定中的现量,即是在禅定之中,我们的心意极度集中时候的现量;第二种是散心的现量,是在一般的情形之下,我们的心意不是极度集中时候的现量;第三种清净的现量,就是证道圣者的现量了;第四种世间现量,就是世间凡夫的现量。
接着我们说比量,比量的原意是以共同成形的因(因由)和喻(例证)证成未经认知的事理,引申来说,凡是以已知的事理,去推度未知或者未被承认的事理,都可以说叫做比量。由此可知道,佛家不但重视对事理本身的观察、体验,也都极为重视对事理逻辑性的推演,而且无论是现量或者是比量,都是不含有主观偏差的理性认知,所以佛教可以说是极重理性思想的体系。
第三种,我们说到圣教量,何谓圣教量呢?圣教量也叫做圣言量、正教量、至教量。凡是以圣言所说的言教作为量度和认知事理的依据,都可以称为圣教量,就佛教来说,圣言就是指佛陀或者祂的圣弟子(比如罗汉或者证道了的菩萨)随顺佛说的言教,广义来说,凡是一切经、律、论,凡是不违背正理的,都可以叫做圣教量。而鉴别是不是合乎正理就有赖佛教基本的原则,所谓刚才所说法印的建立去认定了。
新因明学的创立人陈那论师,认为量度、认知一切事理采用现、比量就已经足够了,尤其在因明(印度所说的逻辑学)的应用之中,他更加不主张采用圣教量作为依据,这个由因明学的角度来说是合理的,但是并非说圣教量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圣教量的由来亦都自现量和比量而来,所以摄圣教量于现、比二量而不另外去建立一种,使佛家的理论和思辨方式更加合乎探究真理的精神。
但是如果单从因明学的立场来看,以现量、比量两种作为依据,固然已经足够,但是佛法的内容呢,除了明理上的思辨之外,其实是更加重视心性的修养,而关于修养品德、心性的方法,就不是单纯以世俗的现量、比量就可以概括的了。我们更加需要注意到的就是,佛家的圣教量之中,有涉及到“清净现量”或者“定中现量”的部分,说到这两种量的范围,是远较因明学上所依据的“世间现量”为广泛。故此,真正学佛,而不是徒以明理思辨为能事的学人,仍然是适宜以“圣教量”去作为探求的根据。
不过,在探索经论之前,应该对佛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具备透彻的了解,这就是对“法印”必须先有认识,才能够讲求深入探讨。佛教的圣教量既然有“法印”审定,自然就合乎正理了,既然合乎正理,自然不会和现量、比量违背,实际上,是极合乎探究真理的精神。
原始佛教,以三个范畴去印定佛陀的教法,就叫做三法印,相信大家都听过了。印,就是印证、印可的意思,亦都可以解释为尺度,可以用来衡量一切教法。凡是符合这三个尺度,就是真正的佛法。三法印,亦都可以说是佛法的三项基本原则,一切佛法的内容都离不开这三项基本原则,而佛教的一切义理和实践方法,都可以说是从这三项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
原始佛教的三法印,后来发展成为大乘的一实相印,三法印是较为小乘学者所强调,而一实相印就较为大乘学者所偏重了。虽然偏重不一样,但是真理是无二的,因为三法印都是由不同角度去了解和阐明宇宙的实相,所以三法印本质上就是一实相印,两种只是有广略的不同,而无本质上的分别。
接着我们讲一下三法印的内容,三法印的概念在大小乘的经论都曾经讲过,譬如《杂阿含经》卷十说:“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盘寂静。”《大智度论》卷二十二也都讲过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
三法印第一种:诸行无常印。诸行无常印叫做“一切行无常印”,也叫做“一切有为法无常印”,诸行意思就是“一切有为法”,也即是一切由因缘和合造作而成的事事物物,即是世间的一切现象(包括物质现象—色法和精神现象—心法)。
诸行无常印就是说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生灭无常的原理,对于这种生灭无常现象的观察可以分成粗相和细相去观察,如果讲粗相就是指一期的生灭,一期的生灭就比如我们有情世间的生住异灭,器世间所讲的成住坏空;如果讲到细相就是刹那生灭了,刹那生灭也都叫做念念生灭,就是说世界的一切现象刚刚生就即刻灭,是无停住的。
积无数的刹那生灭而形成一期的生灭,但一期的生灭容易察觉,刹那生灭就必须细心审察才能够了解,这个在对世界原理的认识上就应该这样想,就算对观行的应用之上也都一样。由此可以知道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停地变异生灭,所以就因缘和合而成的有为法来讲,是无永恒不变,是迁流不住的,所以就是诸行无常。
第二个印就是:诸法无我印。诸法无我印也叫做“一切法无我印”,由于宇宙的一切现象和本体都不是永恒存在而独立不变的个体,如果有独特不变的个体就称为我,所以诸法当然是无我。世间有情不能够了解,对一切事物强执为我,所以佛陀以无我的方法去解除这种迷执。这里“诸法”或者“一切法”是包括有为法(宇宙的现象)和无为法(宇宙的本体)。
前面讲到诸行无常印的“行”是单指现象界来讲,不涉及本体界,这里讲的“诸法”就是现象界和本体界都包容了,这一点要注意。“我”就是实体的意思,即是永恒不变、绝对独立的个体。就有为法世间现象的角度来讲,佛家不承认宇宙之间的一切现象有永恒不变、绝对独立的实体,所以就讲无我了。对无我的认识可以由广狭两种不同的角度去分别了解。
那“无我”这两种又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就是有情的个体生命本应是五蕴和合而成,就假名为人,其实也都是无实体的。法无我就是一切精神和物质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也都没有实在的自体。这两种对无我的认识也就是所讲的二空:人空和法空的原理,无我和空只是解说技巧上用语的不同,其实本身要表示的原理是一样的,所以《大智度论》上讲过:“若了了说,则言一切诸法空,若方便说,则言无我。”
有为法(世间的现象)固然无我,而无为法(宇宙的本体)也都是无我,无为法是有为法的自体,也就是一切现象的本体、宇宙万有的实体了。实体是不需要凭藉因缘造作而生,本然具备所以就叫做无为,无为法也都叫做真如、空性等等不同的名称。宇宙的实体是真实如常的存在,所以叫做真如;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空的,空就是一切宇宙现象的本质,所以就叫做空性。故此无为法和有为法是有着体和用的关系,两者非即亦都非离。
真如的本体其实是超经验的宇宙实质,绝对的理体,而不是心识概念可以思维的对象,也不是言语所可以解说的事物,唯有凭着超经验、直觉性的智慧(般若)的实证才能够去体验。所以不能说是“空”也不能说是“不空”,因为不论说“空”还是“不空”都是相对的概念,相对的概念不等于绝对的理体,所以如果执“真如”是如实物,有我的存在,亦都是一种法执。
真如的名称只是为了解说上的方便而假立的概念,相对于世间不真不常的有为法而立名,这个概念的本身并非实物,所以真如亦都是无自性,无自性的意思就是无实在的自体,所以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无我的。
第三种涅槃寂静印,涅槃寂静印亦都叫做“寂灭涅槃印”,一切的有情不了解生死轮回的苦恼,起惑造业流转在三界。佛陀为了引导一切有情出离苦海,得证寂灭的境界,所以祂讲涅槃的道理。“涅槃”是梵语Nirvana的音译,意思就是“寂灭”,所以“寂灭涅槃”是音义复词。“寂”是无为空寂的意思,“灭”是指灭生死的大患,所以“涅槃”是体证无为空寂的实相,断灭引致生死流转的烦恼。
在经中时常讲到涅槃就是“贪嗔痴灭”,“无明灭”,这个就是消极含义方面来讲;又有讲到涅槃的境界是“不死”、“清凉”、“最高乐”,又讲:“一切法中,涅槃最胜,是善是常,超余法故”,这样讲就是积极方面的含义。而寂灭是旧时的译法,亦译作灭,新译的意思叫做圆寂,涅槃亦有解脱的含义,因为烦恼犹如系缚,脱离系缚就是解脱了,断灭烦恼就是涅槃,所以《大般涅槃经》讲过:“涅槃之体,无有住处,直是诸佛断烦恼处。”《大智度论》卷二十二亦都讲:“寂灭者是涅槃,三毒三衰火灭,故名涅槃印。”
三法印是鉴定佛法的基本原则,同时也都是修观的途径,对于三法印的理解,可以由“无常印”的认识,了解“无我印”的意义,再从而认知“寂灭印”的原理,由浅入深逐层分析,就可以掌握佛法的基本原理。这样的理解过程同时可以作为修观的次第,所以《大智度论》讲过:“一切法无常,则破我所外五欲等,若说无我,破内我法。我、我所破故,是名寂灭涅槃。”由此可以知道佛家的义理往往深具实践意义,理论和实践就可以互相结合了。
总括来讲,三法印之中的“诸行无常印”只是说明世间现象(有为法)的特性,而“涅槃寂静印”就说明宇宙本体(无为法)的特性,“诸法无我印”就通乎现象和本体,将三法印结合在一起,所以凡合乎这三项基本原则就是佛法的正义,否则就不是佛法了。
刚刚讲到三法印也都有提过四法印,而关于三法印的内容,汉文佛典所记载,大都不外乎上述所讲的三项,但如果根据巴利文的《增一部》和《法句经》的记载,三法印的内容就是: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和我们汉译佛典记载有少少不同。而“一切行苦”这一项,是指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迁流不息,所以是苦。
苦其实是梵语Dukkha音译的意思,原来的含义是很广泛,包括不完美、不完善、无常等等的含义,不是单单像我们汉译的用语所含苦恼的意思,但同时不能否认的是,这项法印的建立,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圣者对于有情世间的价值判断。
印是梵语Laksana,亦都含有特质的意义,所以有法印、法本、法本末或者相等等不同的译名。在大小乘的经论之中,也都有三法印之外加上“一切行苦”这一项,而成为四法印、四法本末、四忧檀那的讲法。譬如《增一阿含经》卷十八,即是“以一切诸行无常”、“一切诸行苦”、“一切诸行无我”、“涅槃永寂”,合称四法本末。在《菩萨地持经》卷八,也以“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盘寂灭”叫做四忧檀那。
四法印之中的“一切行苦印”,亦叫做“诸受是苦”或者“有漏皆苦”,实际上它只是诸行无常印的含义之一。由事理的真相来讲,其实我们讲的三法印就已经足够了,但是由于有四法印的名称,所以以上都要解释给各位师兄听,作为一个佛学入门的了解。
接着下来我们讲一实相印,一实相印也叫做“一法印”,或者叫做“实相印”。一实相印即是以佛陀宣说所证诸法实相(宇宙的本体、最终极的真理)的妙理作为大乘唯一的法印。一实相印的建立是依据原始佛教的三法印发展起来的。佛陀为一般根性的有情说法,大体都是由无常、无我的次第去引入涅槃,但是对于利根的有情比如迦旃延尊者,就直接开显中道,不落空、有两边。前者就是三法印的解说,后者就是一实相印的开示。
一实相印实际就是三法印之中的涅槃寂静印,不过三法印之中的涅槃寂静印是相对生死来讲,诸法实相的意义不是太明显。大乘就是直接阐明诸法实相的意义,讲明一切法本性空寂,即是涅槃。大乘直接由诸法本性之上讲明一切法都是空,而空性无所不遍,因此以一实相印去畴范、鉴定一切法的特性。所以《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讲过:“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讲过:“摩诃衍中有一实”。但是这个实相印也都在无言说之中强立言说,并非是有一个名为实相的东西或者概念可以执取。一切大乘的思想,其实都是为了开显这个一实相印而发展起来的。
我们再扼要讲三法印的义理可以以无我印贯通,无我就是空,所以三法印都统一在空性,同样是由不同角度层次开显空性,空性就是诸法的实相,所以三法印即是一实相印,两种说法有广略的不同,但本质上又是没分别。所以《大智度论》卷二十二也都讲:“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
接着我们讲到学佛应该有的态度,“四依四不依”是学佛应有的态度,亦都是修学佛法所可以依据的准绳。四依的说法我们可以在大乘的各种经论之中见到,比如《维摩经》卷下的<法供养品>,《大般涅盘经》卷六,《瑜伽师地论》的卷十一和卷四十五,《显扬圣教论》的卷二等等都有解说这个道理。
第一,“依法不依人”。“法”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对学佛的人来讲就是佛法的正理。“人”是指善知识,包括修道的师长和朋友,要知道学佛的目的是觉性的启发,真理的寻求,这个过程必须透过理性的认知,并不是能够依赖盲目的信仰,偶像式的崇拜去获得。况且佛法源远流长,其中或者有传闻失实,沿袭乖真的地方,如果只是凭藉偶像式的崇拜、情感的作用,就无条件加以接受(录音到此结束)。(又或因所说者是自己的师友,便无疑地信服,这都是缺乏了客观明辨真理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