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提出三士道的说法;而三士道的精华所在,就在不共上士道这方面。不共上士道的思想、甚至整部广论,可以说是继承阿提沙尊者《菩提道灯》的延续及深化;而《菩提道灯》的最重点,也就在波罗密多乘的修习上。
印度阿提沙尊者著作的精神要义,恰好与中土印光大师所提倡的思想不谋而合、异曲同工,就是非常着重在皈依三宝、深信因果及发菩提心这三方面。
何谓不共上士道?不共上士道即是民国时候,太虚大师在对整个佛法判摄中所提出的大乘不共法;简单来说,亦即世尊在《妙法莲华经》中所开示羊鹿牛三车譬喻中的牛车;再通俗一点而言,即是《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所说的一句:「大象不游于兔径」。
上士道者,就是大乘、菩萨道、菩萨乘、波罗密多乘。乘者,车乘也;波罗密多者,到彼岸的意思。菩萨乘就好比一架能乘载很多东西、能拉很重货物的牛车。上士者,为已发大乘心、发最上乘心的修行人;这类修行人所走的道路,必然不是普通修行人所能走的;犹如大象所走的必然是大道,而非小兔子所走的路径。
上士所发的利他自利、上求佛道、下化一切有情的大菩提心、大菩萨心,即大乘大白牛车,必然不同于中士,即小乘羊鹿车,声闻缘觉所发的只为自了生死、唯只自利的心,当然更有别于下士人天乘的凡夫心了,所以叫做不共。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成佛之道,就是将三士道的思想作为根基,最后汇归于密乘上的修习。在进入密乘的修习之前,宗喀巴大师所提出的教法就是必先要修好奢摩他及毘钵舍那,这要有一定的基础训练,才可谈到进入密乘的修习;而奢摩他及毘钵舍那,就是中国天台宗智者大师所着重的止和观的修法。
佛教三藏十二部经典、八万四千法门,都离不开三无漏学-戒定慧的修习;而种种法门成佛的途径,也离不开止观两字。止,就是定的因;定,即是止的果。观,就是慧的因,慧,就是观的果。止,就是寂;观,就是照。只有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
这奢摩他及毘钵舍那,和我们现在修习的净土宗唸佛法门,又有何关系呢?
正当唸佛之时,以一句佛号、以一念摄万念的方法,使我们一向习以为常的乱心妄念,不得不慢慢停止下来,就是止的步骤。这样不断继续再练习下去,久而久之,妄念便会完全停止,而进入定的阶段,之后就得真定了,问题是大家有没有恒心及毅力来一直修练下去?在真定还未体验到及发生之前,可能你已给太多的妄念妄想困扰打退而不再唸佛或只悠悠忽忽时唸时不唸了。
正当唸佛之时,都摄六根之际,口中唸佛每句清清楚楚、耳中听到每声佛号清清楚楚、心中印得每一念佛号都明明白白,这就是观;完完全全知道自己在唸佛,不昏沉也不散乱。不散乱,就是寂、就是定;不昏沉即是照、即是慧;所以唸佛一法,定慧等持、寂照双运、止观同摄,是非常奥妙、不可思议的无上成佛法门,亦等同《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讲的奢摩他及毘钵舍那的修习。至于讲到最后一着密乘的研修进道,那就要真真正正完全信受仰赖明师传法的清净传承、教授及口诀了。
从自身不断的痛苦磨练中,我明白了《菩提道灯》中的心法;从方便苦难众生的学习里,我体会到《菩提道次第广论》里的真实义。
你要活出宗喀巴大师的真正精神,严以律己、精持戒律、勤修正法;你要演出一部原原本本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从今日开始,积极走向有苦难的众生当中,与他们为朋、为友;因为宗喀巴大师,就是不忍众生受苦、不忍众生再沉沦的古佛-普见薄伽梵的再来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