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密印(第一集)——弘法大师遍照金刚空海大阿阇梨《弘仁遗诫》的深度反思

《弘仁遗诫》

 

弘法大师空海   

语诸弟子等。凡出家修道。本期佛果。不更要轮王梵释家。岂况人间少少果报乎。发心远涉。非足不能。趣向佛道。非戒宁到。必须显密二戒坚固受持。清净莫犯。所谓显戒者。三皈八戒五戒及声闻菩萨等戒。四众各有本戒。密戒者。所谓三摩耶戒。亦名佛戒。亦名发菩提心戒。亦名无为戒等。如是诸戒。十善为本。所谓十善者。身三语四意三也。摄末归本。一心为本。一心之性。与佛无异。我心众生心佛心。三无差别。住此心即是修佛道。乘是宝乘。直至道场。若上上智观者。即身成佛之径路。上智观者。即三大证果。中智观者。缘觉乘。下智观者。声闻乘也。如是诸戒不具足。慧眼暗冥。知此意如护眼命。宁弃身命。此戒莫犯。若故犯者。非佛弟子。非金刚子。非莲华子。非菩萨子。非声闻子。非吾弟子。我亦非彼师。与彼泥团折木何异。师资之道。相亲父子。父子虽骨肉相亲。但是一生之爱。生死之缚也。师资之爱。法义相亲。世间出世间。拔苦与乐。何能比况。所以殷勤提撕。示之迷衢。若随我诫。即是随顺三世佛戒。是则佛说。不是我言。诸近圆求寂近事童子等。奉行此等戒。精修本尊三摩地。速超三妄执。疾证三菩提。圆满二利。拔济四恩。所谓冒地萨埵。岂异人也。违我教诫。是名一阐提。长沉苦海。何时得脱。我又永不共住语。往去莫住。往去莫住。

 

弘仁四年仲夏月晦日

 

 

弘法大师遍照金刚空海大阿阇梨

《弘仁遗诫》的深度反思

《弘仁遗诫》,就是日本真言宗开山祖师,高祖弘法大师空海上师,所留给后世弟子的一份告诫遗命,为修习真言宗各弟子所必读及必应遵守的训诫。

在遗诫的开篇,空海上师首先点出在修行上发心的重要性。凡是出家修道的行者,一定必需先发起无上的大菩提心,要有生生世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边誓愿。出家修行人的志向就是要发心求成佛道,而不应将心安放在祈求人天的福报及果位之上。就算现在立刻赐与修行人一个人间的转轮圣王果位或者是欲界帝释天王,又或者是色界天更高的大梵天王果位,我们也不要贪着,更何况是人间的少少福报。

紧接着,空海上师就讲到修行成佛最重要的关键,就是守戒了。在修行路上,应该各依本位而修,各守大家要遵守的戒律。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的戒律;在家居士有在家居士要守的五戒十善,以至于八关斋戒、菩萨戒及密宗的三昧耶戒等等,都是要各守本位、各尽其分来严格遵行的。

有些人说三皈依不是戒,其实我们初入佛门所受的三皈依及密宗的四皈依,就是戒的一种。三皈依戒是共通大小乘各宗派及在家出家的一种共同命,亦必需遵守而不能破毁。得道上师是弟子诸法的来源及功德总集,菩提道上了生脱死的大明灯、大依怙。一旦找寻到精通五明、德学俱备的有缘上师自当身心皈命,严遵师教而不得有任何违逆,这在修学上方才有大成就。

自皈依佛,就永远不能再去皈依天魔及佛教以外的正邪宗教;自皈依法,就永不可再以外道经书来作为自身的终极学习对象;自皈依僧,就绝对不能再去依止其它佛教以外的正邪老师。三皈依戒亦非常重要,代表修行人心的趋向。自始之后,心无别念,一心就归命于佛法僧三宝作为依靠而得解脱,亦是绝对不能破的诫命。

空海上师在遗诫的中段,就谈到真言宗的最高旨趣,就是即身成佛的道理与戒律的关系。六祖惠能大师讲过:「法无顿渐,悟有迟疾。」的道理。佛法是没有快慢顿渐之分的。由于学佛人的根基有种种的不同,所以就显得佛法好像有顿渐快慢的分别,其实是不同根基的修行人开悟证果的时间有迟有早罢了。

密宗的同一个法,甲修和乙修,得出来的功效及证量就可能截然不同。由于甲是上根,十年就修成大法;乙是中根,相对慢一点,要二十年或三十年;丙是下根,可能需要数十年以上甚至终生才可成就。所以悟有迟疾,就是因为根基不同的缘故,而并不是法有顿渐之分。我们修行要对自己多加磨练及鞭策,忍受得苦及有一颗自强不息、向上不断努力的真心;今日看见人家好像一剎那就轻易得来的成就,其背后是付出多么大的勤奋用功及代价!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真言密宗金胎两部曼荼罗众多如来本尊及菩萨眷属、护法金刚明王及天众等都各有其不一样的法门。虽然法法不同,但当中并没有优劣之分,亦没有所谓什么殊胜与不殊胜;所有法门及眷属都是本尊大日如来慈悲与智慧的应现及显化,同归大日如来的法身本体。

所以学习佛法及密法来说,最重要是要对机;按自己适当的根基而选择有缘的法门而修,就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修持真言密法切忌一开始就有贪求学大法之心,不按自己机情修学而想一步登天,这只会弄巧反拙而在修法上出现诸多烦恼及障碍。

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就曾谆谆告诫学习密法的修行人,切莫因为贪求密宗可以即身成佛、切莫因为贪求修习密法就容易得到神通;以这样的发心来修习密法更不守戒律的话,就少有不出偏差及着魔发狂的。

在《大佛顶首楞严经》当中,释迦牟尼佛对我们修行人已开示得十分清楚,修行的三大纲领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如果不守戒,因地不真、发心不正,没有发起真正的大菩提心来修习真言密法,即身成魔就容易之极,即身成佛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空海上师在遗诫中就提到上上智、上智、中智及下智等不同根基的修行人,修习真言密法所证得的果位就会各有不同而显出相对上的差别,这与六祖惠能大师所开示的同出一辙。但无论是什么根基的修行人,修习真言密法所共通的一点,就是要先守好戒律。

 「如是诸戒不具足,慧眼暗冥,知此意如护眼命;宁弃身命,此戒莫犯。」

空海上师再次殷勤嘱咐我们后来学佛的人,如果修行人不守戒,各种应守的戒律没有具备及满足的话,就等如我们的慧眼给障蔽而失去光明。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护持戒律就好像保护自己的眼睛及性命一样地小心谨慎;宁愿舍弃自己身体及性命,也不愿违犯戒律于一丝一毫。有这种坚毅决心的话,则无论修习什么法门、修习真言密教,决定没有不成就的。

所以空海上师在遗诫最后说得很清楚:「奉行此等戒,精修本尊三摩地,速超三妄执,疾证三菩提,圆满二利,拔济四恩。」

守好戒,再来修定的话,就会生出智慧。智慧生起了,就可以彻底断除由贪嗔痴慢疑所衍生出来的粗、细及极细的三类妄想执着,进而快速地证悟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圆满利他自利的修行,济度和救拔国王,师长,父母及施主以报答他们多生多世对我们的恩德。

现在学习真言密教的人,到处拜师去求灌顶、求大法。累积下来,所拜过的上师阿阇梨、所求过的灌顶、所学得的法门,相信数量已相当可观。但这么多年过去,自命真言密教行者,又是否虚有其名?又是否年华虚度?又有没有抚心自问自己是否已真真正正发起了大菩提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习真言密教、为正法的续存及了生脱死而去踏踏实实守好戒律呢?!

今日密宗之所以不振、唐密之所以失传,全都在一个戒字之上。

当日弘法大师空海上师从日本来到中国之后,在陕西西安青龙寺拜见惠果上师。其实惠果上师在当时还没有圆寂,就是一直在等空海上师的到来。

惠果上师为唐代御赐紫衣三朝国师,德高望重,师事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大阿阇梨二十多年,尽得唐朝密宗金刚界及胎藏界两部大曼荼罗灌顶之真传;而这真传,一切尽皆付与了弘法大师空海上师。

惠果上师一早已知道弘法大师空海上师是大乘菩萨五十二阶位中,地上菩萨第三地果位-发光地菩萨、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大日遍照如来的菩萨眷属乘大愿转生在日本,身负续传唐朝密宗正法的伟大使命。惠果上师与空海上师生生有约,彼此互为师徒,决心要光大毗卢遮那佛-大日遍照如来所传下的无上密法。那一世惠果上师在青龙寺圆寂之后,就再转生到了日本,作空海上师的入室弟子。

摩诃毗卢遮那佛,就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上师、金刚手大菩萨的师父,古佛中的古佛、如来中的如来、古佛当中的至尊王者。摩诃毗卢遮那佛更是佛母大孔雀明王、大威怒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及金刚夜叉明王的法身本体。

大日遍照如来,一尊永远令我心靠心依的如来佛号;青龙密法,更令我神驰于千年的长安古都名剎之中。曾有一位比丘尼老师父告知,往昔远劫当中,老师父曾在大日遍照佛前修习密法;今日因缘成熟,我和老师父再得相见。

空海上师在遗诫中说道:「师资之道,相亲父子。父子虽骨肉相亲,但是一生之爱,生死之缚也。师资之爱,法义相亲;世间出世间,拔苦与乐,何能比况。」

父母恩情,非只一世,只是增加我们生死轮回的束缚;师徒之间的法义,亦非只一世,但可扶育我们在菩提大道上更加稳步前进直到成佛。

修习真言密宗,上师是何其重要?拜得一位有道德、有正见、有真传的师父学法,是何其的难得及宝贵!就算是亲生父母的生身恩情,也不及师父传授正法教导我们了生脱死、利他自利的功德于万一。

唐朝密宗,有事有理;既有严密的教理教相,亦有次第相承、有条不紊的事相修法仪轨,绝对可以步步实修实证,达到学以致用、慈悲天下、救世利生的佛教本怀。

当日洛阳大旱,金刚智上师绘制七俱胝菩萨圣像,以密咒驱龙;七日龙飞雨泄,天降甘霖。

不空三藏受唐玄宗之请,修持密法召请毗沙门天王及那咤太子随军护法。毗沙门天王及那咤太子亲押大军在云头出现,神旗迎风飘动,鼓角喧天,立即吓溃西蕃及康居等来扰唐的寇兵。善无畏大师以钵盛水,持小刀以密咒摄持龙王于钵内,兴云化雨,解除大旱;唐玄宗心悦诚服,九五之尊,向国师礼谢三叩。

惠果大阿阇梨以密法加持童子,呼召摩醯首罗天降于童子身上,任由唐代宗恣意问事。摩醯首罗天尽告代宗三世因果及朝代运数兴衰,代宗无不叹服,四事供养惠果大阿阇梨,执弟子礼。

遍照金刚空海上师,手结定印,入五秘密三摩地。实时头戴五智宝冠,坐千叶花台之上,身放紫金光明,现出大日如来宝相,当场折服问难诸宗和尚,日本嵯峨天王立地与群臣向空海上师躬身下拜。

唐朝密宗,之所以能兴世致用,有利国济民之功,也全因在一个戒字之上。

从古印度到如今,释迦如来的教法,光阴已流转了数千年;从花藏世界到现在,毗卢遮那古佛的密教,亦延绵了万千亿劫。如果我学习到的一点一滴密法堪能利益众生的话,但愿唐密与大日如来的诫命能再度合而为一,在末法中再放无尽光华!

 

庚寅年于纻麻兰若

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