砗磲

*佛教七宝之一*

 

在佛经上描写佛国土中的众多宝物,虽然比人间的庄严瑰丽得多,但佛教所说的七宝,在世间上亦可找到,可是各种经典对于七宝的记载则不尽相同,兹举出数部经典为例:

(一)《佛本行集经卷二》所记载之七宝为:金、银、琉璃、车渠、马瑙、珊瑚、颇黎。

(二)《大阿弥陀经•地平气和分》为:黄金、白银、水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

(三)《阿弥陀经》及《大智度论卷十》之七宝为:金、银、琉璃、颇梨、砗磲、赤珠、玛瑙。

(四)《妙法莲华经.卷四》为: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

(五)《大般若经》为: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

(六)《恒水经》则以金、银、珊瑚、真珠、砗磲、明月珠、摩尼宝为七宝。

其它记载关于七宝之经典还有如《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大楼炭经卷一》、《起世因本经卷一》、《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中》、《佛地经论卷一》、《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经卷上》等等。

「砗磲」,梵名 MUSARAGALVA,音译作:牟娑洛揭婆、目娑啰伽罗婆、牟呼婆羯落婆、摩娑罗伽隶、牟娑婆、谟萨罗、牟娑洛等,其意思为紫色宝、绀(广州音读〝禁〞,为一种深青色而略带微红之颜色,俗称天青色)色宝。在古代「砗磲」二字写作「车渠」,没有石字旁,后世「车渠」二字方加上了石字旁,使人易于明白「砗磲」是一种宝石,其实「车渠」两字的真正意思为车轮的外圈,在古代车轮是用木制成的,但发展到现代的车轮或叫车胎,无论是单车、电单车、汽车等,车胎的外圈都是用塑料物质所制造的了。

在海洋中有一种生物,属于贝类家族,是一种介壳软体动物,形如蚌蛤,壳大而厚,略呈三角形,牠的直径约有一点五米,体重可达三百多公斤;在此种动物的外壳上有深大之沟纹如车轮的外圈,故被命名为「车渠」。车渠的外壳通常呈白色或浅黄色,壳体光滑,厚达数吋,是由外层角质层、中层棱柱层和内层珍珠层三部份构成,是琢磨玉器的优良材料。车渠的肉呈白色,可供食用,其外套膜边缘(包裹着肉的一种薄膜)为青、紫或黄绿等颜色,极为美丽,正由于其颜色的关系,在佛经上记载的所谓的砗磲,应解作紫色或绀色的宝物,方合梵语的原意;但后世一般则称白珊瑚及贝壳所制之物为砗磲,可能由于砗磲的壳根本是白色或浅黄色的缘故。

砗磲在我国古代已被视为一种宝物,早在汉朝伏胜所著的《尚书大传》当中,便记载了一则关于周文王被商纣王囚于羑里的地方,散宜生用砗磲大贝敬献纣王,赎回文王的故事。砗磲栖息于热带海域,我国的海南岛、东沙群岛、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均有出产,其壳大的可作小儿浴盆及猪只的食用盆,壳小的可用来烧制石灰或供观赏用,据说在非洲的马德拉群岛来加喀戈地方,当地人用砗磲当作食物的防腐保温箱。

故此,凡是深青或紫色的矿石或玉石之类的东西,皆可视为七宝中之砗磲,甚而是白色的玉石之类也可以。砗磲亦是一种有情识的生命,佛教绝不会教人杀生以取其壳作为念珠或供养佛菩萨之物品,故此「车渠」加石字旁应写成「砗磲」很有意思,可使人明白到现今的「砗磲」两字是代表石类中的某种珍宝之意。

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