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心:不受现象界的迷惑,也不被物欲所迷,不执着于成见。
慧心:从理事无碍到事事无碍,心灵得到彻底的自由。能在生活中无集亦无受,成就一切法而离一切法。
不坏心:像金刚一样的心智,邪魔不能坏,境界不能牵,入佛威神,出没自在。
显然十回向就是十种实践大乘菩萨道的德行与规范。以上所列十种德行,只有完人才可能具备这些特质。亦只有人格成长到相当完美的人,才能够有履行上求下化的能力。
卢舍那佛深知人类一旦以权利和物欲来满足这种需要,必然导致疯狂的竞争、无尽的烦恼和堕落。因此提出了达心、直心和无相心来引导菩萨,避免拥塞执著,光明剔透地看出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再用不退心和慧心,保持积极而清醒的创造力和回应能力;最后用“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襟怀,跟一切有情众生力求同登法界,而发展出最好的相属感。它彻底治愈人类先天上的不安和孤立,得到大自在的精神生活。所以大乘菩萨实践上求下化的伦理,并不单只是成就愍念有情众生和服务社会的慈悲观念;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在服务人群中,得到心灵的成长,获得精神生活的满足和提升。正因为如此,菩萨的六波罗蜜行,在无所求之中得到了更大的硕果,渐渐悟入精神法界。
我们是否有好的精神生活,全看自己有没有正确的信仰。这个正确的信仰是否能带动自己实现成功的人生呢?就要靠自己下定决心去做。所以卢舍那佛告诉众菩萨,修行的第一步就是住心于正信。如果缺乏正信必然要沦落在烦恼愚痴的深渊。其次要长养强烈的向道动机和学习精神生活必备的能力(即十行);继而要实地去练习,从上弘下化之中(即十回向),不断提升精神生活,渐渐悟入法界。
精神生活若能提升到这个阶段,就相当于完成了《唯识论》中所谓的资粮位、加行位和通达位三个部分。接着卢舍那佛再把与会的众菩萨带到更深一层次,进入菩萨的修习位。现在要讲的就是十地菩萨的修习法门。
菩萨经过上求下化的努力之后,渐渐福慧增长,为了彻底达到自在解脱,证菩萨正果,要经过十个阶段的专修。《华严经疏论纂要》上说:“十地菩萨,断十种障,证十真如,真如体性实无差别也。”这十个修行阶段,主要就是要证入究竟位的准备,它在佛学上又称为十种波罗蜜多。什么叫做十地呢?归纳如下:
第一地平等地—以布施波罗蜜多为最胜
这个阶段的菩萨注重修布施波罗蜜多,以舍心来观一切生活,伏断执著和比较所生的烦恼,了知空性,放下一切相和一切见解的执著(不被现象所欺,不被我见所迷),能自利利他,心中充满了喜悦,所以也叫做欢喜地。有了欢喜的性情,有了空的修养,和光接物,生活障碍减少。就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布施就是给予,能给予别人需要的帮助,自己当然有一种丰足欢喜的体验。布施表示能舍,能放下种种情绪性焦虑和挫折。当一个人能勘破因缘所生法的“空性”时,心理生活就变得平静。这时可以“行无量大愿,辩才无碍,一切论一切行,我皆得入”。于是证入“遍行真如”,寄位转轮圣王。《梵网经》云:“生出佛家,坐佛性地;一切障碍,凡夫因果;毕竟不受,大乐欢喜。”
入欢喜地的菩萨已经能做到“无缘大慈”的行持,祂们不分别亲疏,不计较报偿地帮助别人,能够在世间法中实现出世间法的德行,做到“入色受报而心心无缚”。
第二地善慧地—以戒波罗蜜多为最胜
精神生活之所以堕落都因无明而起,所谓行苦、苦苦和坏苦三苦,是人类苦难的根本来源。行苦是迷失在色、受、想、行、识五蕴里头,不断去造业,一切看不开而迁流不息,心理失去平衡;苦苦是心理失衡,焦虑不安,再加上外界种种境遇,造成苦上加苦。通常有了情绪症的人,最容易苦中加苦,甚至于无法承受,造成将来的精神崩溃;至于坏苦是指寿命的有限性和各种疾病的折磨。
菩萨修行到了第二地,虽然粗重的尘垢已经洗涤殆尽。但是微细的烦恼尘垢仍然不能免除。所以要进一步勤修戒律,加行持戒波罗蜜多。透过对戒的训练,把尘劳清除洁净,故此第二地也叫做离垢地。
与此同时,菩萨需要知道一件事情,要彻底体认释迦牟尼佛最初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所讲的四谛法—苦、集、灭、道的教诫。这四种是宇宙至高无上的真理,证道的根本标准,我们要体认和彻底知道这四种真理,从而获得解脱。所以卢舍那佛告诉诸众菩萨说:“清净一体,体性妙智,寂灭一谛,慧品具足。”
佛陀在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位行者说法时,特别提出离苦得乐的法门。佛陀说,人生是苦的,为什么会这样苦呢?因为我们有了许多执迷愚痴,给自己带来这么多烦恼和痛苦。如果想要离苦得乐,首先必须洗净心中的尘垢和无明,光明的本性自然流露,这样做才是合乎正道。所以二地菩萨所修的就是“最胜真如”,寄位忉利天王,并以此度化众生。
第三地光明地—以忍波罗蜜多为最胜
醒觉与正确的认知是分不开的,而认知的活动却很容易因为人格上的因素而受扭曲。一个有强烈情绪反应的人遇到挫折,跟一个人格成熟而情绪稳定者的反应相比,差别很大。前者会认为挫折很强,引起的焦虑和情绪强度大;后者忍受性比较好,能静心去检讨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忍受性比较好的人,人格比较健全,也有较好的智慧。
急躁焦虑的人容易犯所知障,他总是急于拣现成的,很容易受外界刺激牵动,所以邪见、成见、发怒、对立都因之而起,所知障就比较严重。因此菩萨要进一步修忍波罗蜜,要忍耐得住,静心去处理事情,研究思考,才能有个清醒的生活,就不会被种种色相物欲所障蔽。于是忍波罗蜜成为精神世界的关键,所以也叫陀罗尼(总持)法门。
能忍则能定、能定则生慧,依忍法行闻、思、修,才能突破表面的意义,得甚深了义,发无边智慧,所以这个菩萨行位也叫做发光地。《梵网经》上说:“一谛之音(指忍波罗蜜),国土不同(成就了不同于尘世的法界),身心别化(色身等同法身了)”。能忍则不会被三毒贪、瞋、痴所转,真正体会到不生不灭的妙用,一切自然如如现前,而十方佛土的精神法界从中显现,证入“胜流真如”,寄位夜摩天王。
第四地尔焰地—以精进波罗蜜多为最胜
人类的心理经常存在着不安和焦虑,因此产生了唯识学上所谓的烦恼法。这些烦恼法包括六种根本烦恼,即贪(贪婪)、瞋(愤怒)、痴(痴爱)、慢(傲慢)、疑(猜忌)和恶见。恶见又可分为五种,即身见(以自我为中心)、边见(偏向一边的见解)、邪见(不正常的见解)、见取见(成见)和戒禁取见(固执的见解),这里所谓的见就是指观念或态度。
除了这些根本烦恼之外,还有随烦恼,它们都是一些不正当的习惯和不良适应。这些随烦恼会影响我们的精神生活,因此第四地菩萨要“起焰慧智火,烧一切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愚痴的障蔽既断,智慧就能光明地照耀自己的人生,证得“无摄受真如”,寄位兜率天王。
什么是焰慧智火呢?根据《梵网经》可以解释为精进的醒觉。要以精进不懈的恒心去实践十觉支,针对信仰、思想、定力、精勤、观念、智慧、观照、轻安、喜悦和放下,作彻底的醒觉,同时要把追求禅定和佛法的心完全放下,才能见到光明本性,得到真正的善巧智慧,去积极度化众生。《梵网经》上说:“入善权方便,教化一切众生,能使得见佛体性常、乐、我、净。”修行尔焰地能使菩萨悟入中道,见本性真我,体验到真我的四德常、乐、我、净,一切俱是犹如金刚,故可以教化一切众生,了悟如来宝藏。
第五地慧照地—以禅波罗蜜多为最胜
对一个修行者而言,最主要的目标是要离开生死而证入涅槃。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动机,很容易执著在离生死而向涅槃的死胡同里,造成严重的后果—断灭空。因此修禅波罗蜜,要从定中生慧,真俗无碍,将精神生活落实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之上。菩萨必须能在凡尘世间生活,经得起种种物欲的引诱,种种烦恼不能牵动,这样做很难,故此第五地又称为难胜地。修此地菩萨证入“类无差别真如”,寄位化乐天王。
慧照地的菩萨,由定而入慧,明白事理,不为是非所困;别善恶,但不被善恶所牵,因此能发大智慧,现出种种的创造性,创造性“皆是菩萨大方便智力用所作”,所以叫做不思议智慧。《梵网经》标示此地菩萨行者为:“是人大明智,渐渐进,分分智,光光无量无量,不可说不可说法门,现在前行。”在精神生活因禅定而渐渐深远上进,能分分证得诸佛一切种智,而实现于生活之中,其光明德性,不可言传而自然如实地现在眼前。
第六地华光地—以般若波罗蜜多为最胜
菩萨修行到了慧照地,智慧不断增长,得到一切种智,但是仍未决了。因为还有相的障碍,它会产生染净的分别,所以现在要用般若智,去体会无相、无性,而知道一切法无有染净,无住相作意,令真如圆满呈现,故此第六地也叫做现前地。其中证得的真如为无染净真如,寄位自在天王,以般若为最胜,教化众生。
修般若行能深悟诸法的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了达一切相都由缘起,无论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由因缘而起,了达性空即是缘起,缘起即是性空,真空里面有妙有,妙有也寓于真空,所以在精神生活上就显得自在了,这个就是证境。就算是用白话讲都会觉得好深,没办法琢磨得到,但是,菩萨到了华光地的时候,就慢慢,慢慢证入到这种境界和实相。有时候,佛法不是三言两语用言说可以令众生完全明白,必须要信、解之后(第三样很重要)行,行然后能证,证则能真正了解和感受,所谓“如人饮水 ,冷暖自己知”。
刚才所讲的空即是实,即是没有染净,亦没有人我对立的分别,离开相对的境界,即是绝对的境界,也不是绝对,如《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里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没人我的对立,所以能够成就最高的智慧和神通。
第七地满足地—以方便波罗蜜多为最胜
以前有讲过,是我经常提到的《大日经》里很重要的三句口诀,也是《大日经》的三句精华: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第七地菩萨修行到这个阶位,就要讲到方便了,菩萨到了了悟“一切智智”时,就要以方便的力用去度众生,于是修方便波罗蜜多,祂悲智双运,自度度人。菩萨到此境界,已经远离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种众生轮回的世界里面的种种习气,其实我们轮回三界这么多世,我们在里面打滚,累积了多生多世无尽的习气。那么菩萨超过三界,远离这些习气,当然超越小乘的修行法门,身、口、意三业均入无漏,所以能常住禅定三昧净法,得六神足。这六神足是:
欲具足:以欲摄化众生。
进心足:精进无减。
念心足:了知一切众生心中所想。
智慧足:能深悟真俗二相,相对境界里面,任何的相对之相都能够了知,深深明白了悟。
解脱足:从无明烦恼中解脱出来,身心自在。
六通足:具有六种神通力。
菩萨在此地位心胸开阔,此时救度众生不可限量,所以满足地也叫远行地。
此地菩萨入六道众生,善巧方便开导一切众生。“观三界尘等色,是我故身,一切众生,是我父母”,最重要这句“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在这个地位的菩萨,其实已经得悟众生平等,证入“法无差别真如”,寄位初禅天天王。
第八地佛吼地—以愿波罗蜜多为最胜
在十地中,前五地以修“有相观”者多,“无相观”者少;入六地后,无相观者多,有相观者少;到了第八地以上则为纯无相观。无相观表示完全从分别智中解脱出来,而由自己内在自动产生愿力,从而“入法王位三昧,其智如佛,佛吼三昧故”,称为佛吼地。这时,菩萨已能优游任运,无需加行,亦能合乎中道。不为一切烦恼和境界所动,所以第八地又称为不动地。
佛吼地菩萨还要修愿波罗蜜,一为求菩提愿,二为度众生愿。此二愿虽然在初发心时已具备,但不能恒常维持;菩萨到了不动地时,这二愿则从不间断。这时更提升了上弘下化的精神层次,如《梵网经》上所说:“入无量佛国土中,一一佛前谘受法;转法度与一切众生,而以法药施一切众生,为大法师,为大导师,破坏四魔;法身具足,化化入佛界。”
这时可以入空慧门,体验到空有不二,以不有而有为的“真空妙有”,故云“菩萨以是甚深般若智照法界,圆融事理,一切无碍”,证不增不减真如,寄位二禅天。
第九地华严地—以力波罗蜜多最胜
菩萨位寄二禅天时,一切无碍,证入空慧,有时候在利乐有情方面,有了不欲勤行之心。这时虽然智慧具足,但不能将智慧如如发挥出来,所以要断除此障碍,才能登善慧地。修善慧地要修力波罗蜜多,成就八十种好,三十二相,相好庄严,无量大悲光明,更精进救度一切六道众生。《梵网经》上说:“菩萨常行六道,现无量身,说无量法,转魔界入佛界,佛界入魔界,转一切见入佛见,佛见入一切见,转佛性入众生性,众生性入佛性,其地光光照,慧慧照,明焰明焰无畏无量,十力、十八不共法,解脱涅槃,无为一道清净。以一切众生做父母兄弟,为其说法,尽一切劫,得道果。又现一切国土身,对一切众生,相视如父如母;天魔外道视如父如母。”
修行到了这里,精神生活产生了高贵单纯的光明性,永不熄灭,而且含藏着创造的能源,所以说已证入智自在真如,位寄三禅天。
第十地法云地—以智波罗蜜多为最胜
第十地菩萨虽已证得智自在真如,现在要修智波罗蜜,使法身圆满,性智清净,空有两忘,极证中道之理体,证菩萨法身圆满,体性无为,得平等智,见如来性而有如来十种功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证得业自在真如,一切惑业悉皆解脱,与真如理得到相应,寄位四禅天王。
菩萨修十地法行果圆满,即到精神法界的最高层次—华藏庄严世界,也就是一真法界的正觉世间。到了这里,就要快成佛了。但是大乘菩萨在证得法身之后,并不就此离开凡尘的世界,祂们一定会乘愿再来,化度有情,“雨大法雨,充足一切枯槁众生”。这就是大乘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极致悲愿。
最后,菩萨实践悲智愿满,行果双圆,入一真法界,住常寂光净土。这就是大乘心地法门。
现在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十地法门,我们会发现前面的六地是在实现六波罗蜜多,是有空双运的,是真空妙有的实现。后面四个波罗蜜多,则分别增强了六波罗蜜多的不足,第七地的方便波罗蜜多使众生懂得权实并用,活泼创造;第八地和第九地分别为愿和力两个波罗蜜多,用以保持恒常的上求下化,过更圆满的实现生活;第十地所修的智波罗蜜多为“无上智智”,是空慧之圆满,人类精神生活发展到这地步,已经成就了最高层次的精神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