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们由安忍波罗蜜多讲起,安忍也叫忍辱,梵语是羼提波罗蜜。忍辱是指我们内心能够忍受外来的侮辱和恼害而不生起恚恨,或者有时翻译作安忍,这样含义比忍辱更加广泛。安忍的对象不但包含逆境要忍,而且顺境也需要忍。佛教有八风吹不动,“八风”就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种境遇、感受,能够影响动摇人的心,所以称为八风。如果八风都吹不动的话,就是安忍的最高境界。根据《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所说安忍波罗蜜多可以分为三类:
(一)耐他怨害忍,其意思是菩萨受到其他有情的种种侮辱和迫害都能够忍耐,而不会生起愤懑厌对的心,反而能够作悲悯的思想,所以就称为耐他怨害忍。
(二)安受众苦忍,安受众苦忍是什么意思呢?世间的众苦可以分为八类:
(1)依止苦处,即是有情所依止的衣食住和各种医药,或者供养身体的食物等等的物质,因为由于上述种种日常起居生活的必需品短缺不足而产生饥寒等等的苦恼,故此叫做依止苦处。
(2)世法苦处,是指一切基于世法无常现象而产生的种种苦,比如老、病、死等等就属于世法苦处。
(3)威仪苦处,意思是说修道的有情在修道过程中需要修习行住坐卧各种威仪,由于修习种种威仪而产生逃佛的苦。
(4)摄法处苦,摄就是四摄法的摄,什么是摄法处苦呢?就是菩萨勇猛精进修行的时候所产生的劬劳之苦,他所行的善法包括供养三宝、供事尊长、谘受正法广为他说、吟咏赞诵、修习瑜伽止观、作意等等的法,于此等法生起劬劳之苦。
(5)乞行处苦,就是出家修道的人需要受毁形剃发,舍弃世俗欲乐,节约艰辛,依赖他人维持生计等种种的苦恼;
(6)是勤劬处苦,意思是指一般修习种种善行辛勤的苦,“劬”就是劬劳,句字旁加力字。
(7)利他处苦,是菩萨为饶益有情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时间、钱财等等,纯粹是利他的,不为自我,由于要实践利他的伟大行为,所以要抵受的艰辛困难就叫利他处苦;
(8)所作处苦,意思出家的菩萨需要维持生计,才能安心办道,那么在家菩萨就需要从事世间的事业,跻身于士农工商里面。菩萨无论在家出家,为了生活所需,都是要从事自己的事业,从事事业就不免辛勤劳苦,所以这种劳苦就名为所作处苦。
菩萨能够对上述世间各种苦都能够忍受,不因为遭受艰苦而产生懈怠放逸,一心去求取无上菩提就可以成为安受众苦忍。
说完安受众苦忍,我们现在正在说的是《瑜伽师地论》里面说的安忍波罗蜜多分类有三种,刚才说了耐他怨害忍,然后是安受众苦忍的八种苦处,现在再说最后一种是法思胜解忍。
(三)法思胜解忍,是菩萨能够对佛法心生胜解,对三宝的功德,世间因果的道理,宇宙的实相,佛菩萨的伟大行愿,菩萨都能够以善巧的智慧去观察理解,去深切地认同。也对佛教的教理行果具有很深的信心,不会为一切世间虚妄的言论,不正确的外道见解所动摇,这一点就是法思胜解忍。
我们说完《瑜伽师地论》对菩萨三种安忍波罗蜜多分类境界的看法,由此可知安忍波罗蜜多含义很广大,作用亦极大。对于逆境来说,安忍可以对治嗔恚,就顺境来说,安忍都可以对治骄慢,在寻求真理的角度来说,安忍可以对治无明。所以修习安忍波罗蜜多不但可以使到学习菩萨行愿的行者,他的菩萨心量能够广大、平等安稳,更加使到智慧清明,对真理的认知就会坚定不移。
接着下来,我们说到精进。精进在梵语就叫毘离耶波罗蜜,“viryaparamita”亦都可以叫做勤,或者可以译作精进,表示这种努力是精纯,不混杂恶法,是进取的,毫不懈怠的,译师就会翻译作精进,而不译作勤,这正好说明精进就是向纯净方面求进益。
菩萨如果发了大菩提心之后,他就能够深信,去信解大乘的佛法,他的心智勇猛,能够不断实践无量的善法,去利乐一切的有情,意思就是精进了。而根据《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所说的精进跟安忍波罗蜜多一样,也分为三类:
(一)擐甲精进,“擐甲”就指勇士上阵,对于剑戟戈矛,一切苦难没有丝毫的畏惧,然后才能勇猛直前,杀敌取胜,用此譬喻表示菩萨为了修行一切自利利他的伟大行愿。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到生死大海是苦难无边,如果要拔济有情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必先擐誓甲,如披甲上阵的战士一样,但这件甲是大誓愿,不是普通的甲,是大愿庄严的,这种大愿就是度众生的大愿。对众生证果,他不畏惧所遭遇的苦难,由这种观点开始就发起勇猛精进心,在修行的过程之中不怕众苦,对一切利生的事业不怯懦,一切的苦难不能使菩萨的菩提心退转,所以就叫擐甲精进。穿起大勇猛的甲,勇猛去杀烦恼之敌,誓救一切众生。
(二)摄善法精进,摄善法精进是指布施、持戒、安忍、禅定、智慧等等的波罗蜜多,一切自利利他的善行能够努力不懈成就各种善法,就叫做摄善法精进。这个是很容易理解的。
(三)饶益有情精进,何谓饶益有情精进?意思是说对一切饶益有情的善事,比如为他人作助伴,善于演说法要等等,能够勇猛勤修,努力不断,经常一心一意去饶益其他有情。虽然遭遇各种艰难困苦,但不会懈怠。佛菩萨甚至为了度化有情,舍弃禅悦的喜乐,在欲界里受生,或者誓入地狱,去济拔有情的困苦,地藏菩萨的大愿就是这一类,诸如此类都是饶益有情精进。精进波罗蜜足以对治懈怠,修行自利非精进不能成就,利乐有情非精进无以贯彻我们的悲愿。所以就狭义来说精进足以策励自修,但是从广义来说,精进可以尽未来世随缘任运去利乐有情,所以精进波罗蜜多是通一切菩萨的行愿。但是我们初学佛法的人,精进需要量力而为,循序渐进去开始,既不要懈怠,也不要急进,这样才是合乎中道的。
接着我们说到第五个波罗蜜多就是禅定波罗蜜多。禅定印度文叫做禅那波罗蜜多,“Dhyanaparamita”旧的译法叫做思惟修,新的译法叫静虑,或者叫定。思维所观察的境(即是外境对象)而加以研求修习就叫思维修。我们的心意集中在一个境界虽然寂静,但是能够很清楚了知自己现前的境相就称为静虑。所以静就是“止”的意思,虑就是“观”,所以亦都可以叫止观。
而禅定的类别层次有所谓分为九次第定,就是四禅四空。四空也叫四无色定,四禅定意思就是色界,四空定就是无色界天,灭尽定就更高。一般来说,佛家所提倡修行的禅定都是以四禅为主,见道的般若智和种种的神通力都是在四禅的基础上生起。我们日后如果有机会就再办一些关于禅定的讲座,譬如四禅或者四空定的修法和境界。
禅定的作用主要是对治我们凡夫的散乱心,使到我们的心意集中,妄念平息而引发清净的智慧。禅定的修习其实最重要就是能够止观双运。“止”就是能够扫除我们的妄念,“观”就是能够观照真理。当然,修行的人最初是以世间的有漏心去修习止观,但是慢慢就能够逐步降服世间烦恼而产生出世间的无漏静虑,启发我们清净的般若智慧。至于修习禅定的入手方法,佛教的各宗各派为了适应不同根基的众生而有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倡导,但是各种静虑的方式其实都是殊途同归,目的都是希望我们降服烦恼,引生我们的净智。
接着我们说最后一个波罗蜜多就是智慧波罗蜜多。智慧波罗蜜多梵语就是般若般罗蜜多,大家都很熟悉了。般若是专指超越一般世俗经验,不跟烦恼连结,即是无漏、殊胜的智慧。为了表示般若波罗蜜多不同于一般世俗的智慧,所以每每只用音译而不用意译。智慧的意义就是对所观察的事理、境界能够辨别是非,抉择邪正,是具有决断、裁定的意思,去除疑惑的功能。
般若包括无漏的无分别智—也称为根本智,以及无漏的有分别智—也叫后得智。根本智是体证真如,后得智就是思维观察一切现象界的实事实理,所以般若智不独能够体证实相,勘破无明,对治愚痴,更加是六度之中最重要的一环,功能可以统摄其余五度。假使没有般若的指导,那么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种种的修行方法就不足以称为波罗蜜多,所以一切菩萨修习的善行必须藉着般若的指导才能趣向菩提。
在另一方面来说,布施等其余五度足以助成般若,而般若又能统摄、指导其余五种波罗蜜多,互为因果,而最终的目的就是藉着智慧作为舟筏去渡登觉悟的彼岸。总括来说,六度之中的“持戒、禅定、智慧”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而“布施、安忍、精进”三度都足以增长善行,饶益有情,是菩萨学处的加行,所以六度互相统摄,不能够分离的,千万不要将六度拆开。
以下我们说到四摄。六度是自利利他的主要修行方式,四摄纯粹是利他的菩萨行为。“摄”是摄受,摄引的意思,就是以四种善巧的方法引导摄受一切有情,首先令到他们生起亲近、亲切的感受,然后再引导他们信受正法,所以四摄是弘法利生的一种高度技巧。
(一)第一摄是布施,所以六度波罗蜜开始,也是以布施为首,很重要。现在说四摄也是以布施开始,所以布施在佛教之中是很重要的一个修行法门。菩萨以两种方式去引导和摄受有情,第一种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财施,第二种就是法施。
(1)财施是菩萨用钱财衣服饮食等一切物质布施给众生,布施之后劝导他们皈依三宝,或者劝导他们持戒,或者劝导他们修习禅定,或者教他们修习四无量心等种种的法门,务求使到受施的有情能够接受到佛法,在菩提大道之上去迈进。当我们做财施的时候,如果能够尽量做到跟对方说说佛法当然更好了,但是如果不能够,单单布施钱财、身外的物质给他们也有功德。
(2)法施就是菩萨以世间的善法去引导其他有情去信受修习,再用方便的善巧由浅入深引导有情出离世间法,指示他们了解出世间的圣道,使到他们得证圣果。例如首先以五乘共通的言教,比如用善恶因果的说法去引导众生,然后再慢慢开示大乘所说的不共义理,大乘不共的义理是讲追求解脱、趣向涅槃的道理。又比如你首先教众生静坐,令到他足以澄清思虑,然后调息身心,使到众生倾慕修习,慢慢再跟他说明禅定的最终目的就是降服烦恼,引申净智,去体证真如,这就是一种法施的方便。
(二)菩萨的第二摄,即第二种技巧去度化众生就是爱语。爱语的意思就是说菩萨应该能够令到有情欢喜,用欣悦的言辞加以慰喻勉励去坚持真确的道理,去引导众生迈向正道,这就是爱语。如果根据《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三所记载,爱语可以分为三种。哪三种呢?就是菩萨设慰喻语、菩萨设庆悦语、菩萨设胜益语。
(1)菩萨设慰喻语,意思就是说菩萨对于一切有情要和颜悦色,不会有皱起眉头的神态,含笑善言去慰问晓喻有情,也都能随顺世间的礼仪,以平易近人的言语和人接触。所谓令一切众生欢喜,诸佛菩萨就会欢喜,所以菩萨度化众生经常露出笑容,可人的神态令到众生容易接近。
(2)就是菩萨设庆悦语,菩萨所运用的庆祝语,使到别人喜悦的言语就是菩萨设庆悦语。比如有些人对自己子孝妻贤,衣食丰足的福报自己毫不自知,或者有些人对于自己能够修习戒定慧,信受正法正理的殊胜福慧不能察觉,那么菩萨就应该向他们庆贺祝福,使到他们了解福慧难得,应该劝他们加以珍惜,这就是菩萨设庆悦语的一个例子。
(3)是菩萨设胜益语,意思是菩萨运用殊胜使人获得利益的语言,因此菩萨应时时宣说合乎伦理道德,同真理相契合的言语去利益一切有情。
接着我们说第三种菩萨摄受众生的方便方法就是利行。菩萨用种种方便善巧饶益有情,使到他们获得现时以至将来的利益就叫做利行。我们又根据《瑜伽师地论》的记载说说利行,利行也可以分为三种。
(一)于现法利劝导利行,意思就是劝导他人,使到人现时获得利益的善行,例如菩萨以正法劝导其他人做善业,积修福德以保持甚至增加现有的财产或者名位。
(二)于后法利劝导利行,就是使他人将来获得利益的善行,后法就是将来,菩萨完成上述初步的利行(即第一种利行)之后,使受化度者获得现时的名利安乐,然后更进一步引导众生舍弃名利财位,更进一步修习梵行(就是离开一切欲望的行为修习),使到他们认识到未来的安乐更胜于现时的安乐。
(三)那么再进一步就是于现法后法利劝导利行,更进一步,劝导众生使到他们现时将来都获得利益的善行,即是菩萨劝导在家出家的人逐步修习离欲的梵行,使到人现时获得身心安稳快乐,将来生于净土或者得到涅槃的乐果。
最后一种摄化众生的手段就是同事,菩萨同摄化和受摄化的对象处于同一环境,做同类的事业,首先使到彼此能够充分沟通了解,互相信任,然后再加以方便去接引他。或者菩萨为使到受摄化的有情信心坚固,对于所教授的修行方法亲身去实践示范,与摄化的对象一起修行,做其榜样,增加对方的信念,都是同事摄的意思。
另外如果具有伟大能力和悲愿的菩萨,更加能够以种种殊胜神通变化随类化身于六道之中,以平等的身份,相同的处境去接引有情,使到他们获得利益安乐,这就是同事的极致。但这种修为必须是大菩萨才能做到,能够随类分身,化身于各道帮助众生。总括来说,四摄其实是菩萨利他的方便善巧,当然,如果就浅义方面来说人人都能做到,但就伟大高深的地方来说,必须具有高度修养的菩萨才能够成办。
这样说完以上内容之后,我们在这里做一个小的总结。学习大乘的佛法,其实最重要的是对菩萨言行的了解和躬行实践,但对于以下我所说的几点也都要注意。
第一点:释尊设教的本怀都是为了普度不同根基的有情,所以我们看原始的教法虽然是随缘施设,但法同一味,不应该强分宗派和教乘。
佛陀涅槃之后,由于佛弟子对佛的永怀恒念和追思,释尊过去世的时候,在因地所修的大行(菩萨的伟大行愿)受到特别的重视和诠述,故此稀有的佛功德和慈悲的菩萨大行是部派佛教所共存共信的。这一点我们要知道。但部派学者他心目中的菩萨只是局限于因地修行时候的释迦牟尼佛。其后,佛弟子反省和自觉,慢慢促成大乘佛法的兴起,其实主要的原因可以有两方面的探索,哪两方面呢?
(一)就是佛教内部的因素,而佛教内部的因素有两点:(1)就是由于当时部派佛教思想发展到极点,慢慢地,含义深远而契合释尊设教本怀的大乘经典就在此时陆续出现,所以在思想发展蜕变的历史法法则之上,大乘自然必有取代小乘地位的趋势。(2)就是当时的部派学者,只是支离琐碎的义理钻研,将精神集中于此,而忽视宗教生活的体营和宗教对社会所应该发挥的功能,这恰好与佛陀本怀相违背,故此促成佛教内部的自觉和反省。
(二)我们要明白社会背景的影响都很重要。当时政局慢慢渐趋安定和统一,影响到日趋分歧的佛教内部产生谋求统一的意愿,但因为小乘各部因循守旧,不能够融通,只有新兴的大乘既能超越于各部之上,又能吸收其他部派的长处,故此能够足以担负去组织新的说法而统一佛教内部的重任。
随着大乘佛法的兴起,佛性观念得以流行,菩萨的慈悲大行再也不只限于因地修行时候的释迦牟尼世尊所独有,菩萨修道德目散见于陆续出现的大乘经论之中,甚至流行于佛教以外学派的修道方法,譬如四无量被吸收赋予新的意思。较早能够将菩萨修行的德目作有系统地组织,我们可以见到,在龙树菩萨的《菩提资粮论》里面,之后流行的《菩萨藏经》也都是专门讲述大乘菩萨道的组织,以四无量和六度四摄为纲领去统摄一切有关的法门,更加将四无量义理放在六波罗蜜多之前,而用四摄作为六度的推广,最后将重点放在智度之上,即智慧波罗蜜多。
此外当时出现同类的书有《菩萨藏摩怛理迦》,之后将其收入《瑜伽师地论》作为本地分十七地之一的菩萨地,而《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可以说是大乘经论之中有系统论述菩萨修道德目的极峰,所以在《瑜伽师地论》这本论著之中,除了意韵深邃的真实义品可以作为大乘菩萨行愿的理论基础之外,更加在戒波罗蜜多之中提出菩萨自性的律仪戒,意思就是一套四重四十三轻的菩萨戒。这样做法是将散见于其他地方的佛陀所说的理论组织起来,成为实践大乘菩萨行愿的具体依据。至此,对于大乘菩萨修道论系统性的组织就具备了。
第二点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声闻重智,菩萨重悲”是一般区分大小乘修道论不同重点的常谈。在思想史的立场来看,不同时期思想发展都有其思想史上的价值,这在我们以前所说的解脱论的总结之中已经说过,这里不再详述。但是由宗教的行持和证悟的角度来看不能说是毫无区别的,在上面所说的“声闻重智,菩萨重悲”是说明大小乘不同的地方,但这两句评语有加以说明的必要。
首先声闻行者所重的智是解脱涅槃的智,声闻行者发现自我的私欲罪恶根源,于是由无贪欲希望寻求自心的净化,所以强调离贪欲,故心得解脱,离无明,故慧得解脱,这样不免偏于理智而忽略了情感。当然了,和戒律有关的慈悲,声闻也不能够说没有,但由于厌离世间的情绪是很深,所以不能够由离欲无执的合理行为之中去促进完成更加合理的自他和乐,去成熟有情和庄严国土。
声闻乘的修行人深切厌离,欣求解脱,这不能够说和其观慧方面没有关系的,声闻对无我胜义的观察是由“无常,所以苦”作为入门方便,这个观点很容易使到声闻乘的人怖畏生死,去速求解脱,所以祂们虽然能够证觉涅槃空寂,但由于祂们厌离心过深,所以自以为究竟,所以就不免悲愿不广,限制了佛陀正觉内容的开展。菩萨的观慧就是从缘起去直证空义,菩萨(录音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