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波万浪尽朝宗5

学佛的人,在探究佛家业果、轮回观念的时候,应该有下面的认识:

第一,就是对佛家业果、轮回原理的认知,可以透过现量和比量获得,但是世俗现量和比量的认知只能够觉察这种原理的高度可能性,对轮回现象的透视呢,就只有透过圣者的定中现量了,即是所谓宿命通的观察才能够知道。一般世俗的认知,就只能够基于对宇宙、自然现象循环不息的规律观察。比如现代的生物学、地质学、气象学之上都有循环的说法,去认可有情轮回现象的高度可能性。

而在比量方面,也可以由因果相续不断的原理认知轮回观念的理论根据。不过,今日对佛家轮回观念,已经有更明显而强而有力的佐证,这个就是现代科学家对人类轮回现象研究的初步成果。而其中,就以美国维珍尼亚大学超心理学系的史云逊教授的研究工作最享盛誉了。史云逊教授在印度和斯里兰卡等等的地区,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搜集了很多人类再生的例证,正可以作为我们理解佛家业果、轮回观念的参考。

第二点,佛家对业果、轮回观念的提出,不单止宣示宇宙人生的一种现象,还同时提供了伦理道德、价值建立的基石,和人生苦恼解脱的理论根据。由于善恶不同的行为,会招致苦乐不同的异熟果报,因此,善的行为应该受到鼓励,而恶的(行为)应该加以抑制。透过对轮回现象的认识,这种善恶行为的抉择才能够有更稳固的基础,而不是奠基在空泛的道德观念上面。

除此之外,学佛的人如果能够体验轮回现象的存在,历劫修行成功的可能性就得以确定,而人生实践的意义也都较为明显了。所以学佛的人不应该以轮回现象的存在而对修行产生畏难的想法,相反,更加应该努力去实践佛法,去改善现在的人生,以趣向未来理想的人生,这样不断去改善,必定能够解脱苦恼,达到圆满人生的最终目的。

另一方面,学佛的人士,也不可以以轮回现象的存在作为怠惰的理由。相反,更应该以“如果不精进向善就会退堕”的业感观念作为警惕,这样既不会因为有轮回的现象,而认为人生苦恼的解脱了不可寻,也不可以等待将来,作为来生的懈怠藉口,这个才是学佛人应该有的正确的态度。

佛家业果轮回的观念并不是定命论,造业感果虽然是必然的规律,但是果报出现的迟疾轻重亦受到其他因缘的影响,这些因缘也都是业。故此,过去世作不善的业,感召今生的苦报,但这种苦报可以由于今生的善行而得到减轻甚至改变。相反来说,过去生的善业所感今生的乐报,也可以由于今生的不善业而使到这种乐报改变。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刻板的人生。佛家特别重视现生的行为,因为现在的行为不但是来世果报的因,同时也是今生人生现状的重要元素。唯识宗的学者特别强调“强缘引弱种”,它的理由就在这里了。由此可见,佛家的业果轮回观既不是定命论,也不是消极地只是寄望来生的人生观,而是积极的,重视现实人生的观念。

如果各位师兄对以上所讲的内容有兴趣,可以进一步作以下的研究,可以介绍参考的书目就是:《大乘成业论》,世亲菩萨著,玄奘法师译;《唯识方隅》,罗时宪先生撰述;《佛家业论辨析》,李润生先生所讲;《佛学今诠》上册第二章的《业力论》,张澄基居士著;《大乘成业论之研究》,王联章居士著。

接着下来,我们讲到佛教的解脱论。佛陀的教法,每每是就一切现象作出价值判断,从而昭示佛家对人生最高理想的观点。而自原始佛教开始,佛教对人生现象的价值判断呢,都认为是苦的。而原始佛教所趣向的人生最高理想也都是以人生苦恼的解脱为主,佛家解脱人生苦恼的理想基础就是四圣谛了。佛陀成道之后,对五比丘初转法轮,祂所阐示的正是四圣谛的义理。因为四谛法是原始佛教最通行的教说,也是后来阿毗达摩佛教的理论中心。而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也都是奠基于四圣谛,也都是由四圣谛开始。所以,四圣谛可以说是佛教最基本的人生观和解脱论。

首先,我们说一下苦的定义。苦,梵语duh!kha,意思是很广泛的,并不是单纯如我们中文汉语的字面含义。汉译作“苦”呢,是采用较为接近的术语。根据一般的解释,“苦”含有痛恼逼迫的意思,具体说更有四种状态:第一是逼恼的状态,第二是迁流的状态,第三是烧热的状态,第四是变坏的状态。第一和第三种状态是属于自身的苦痛,第二和第四种状态不是苦痛的感受,而是有情苦痛感受的客观现象。客观现象本身并不能冠以苦痛的名称,但是有情本身所具有的执着,就是基于这种客观现象而产生苦痛的感受,所以现象本身也构成苦的价值判断,而统摄在苦的观念之中。

简单来说,一切无常是“苦”的由来,一切苦是认识“无我”的由来,所以佛家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杂阿含经》卷第十七云:“知诸行无常,皆是变易法,故说受悉苦,正觉之所知”。

就有情的现象来说,对“苦”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比如老、病、死三种辛苦,贪嗔痴三种辛苦,地狱恶鬼畜生三种后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等的八苦。在《长阿含经》、《颂集经》、《俱舍论》这些经典里,更是把各种苦综合起来分为三类:苦苦、行苦及坏苦。其中以后面两类苦最能够表达佛家人生观的特质,讲明“有情的生活终归是有漏”的性质。在一时的感觉上,即使不以为苦,但是因为无常变坏的缘故,缺乏常恒不变的性质,就这个角度来讲,正好符合“苦”—duh!kha的观念。所以世间的一切现象,全部都是苦。

对于人生苦恼的看法,在古印度可以追溯到《奥义书》中叶的时代,但是佛教苦观建立的理论根据,就是对无常、无我、业果流转、缘起法则等等事实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无常、无我是客观的现实,本身并不能构成苦的价值判断,但是因为这种客观的现象和有情所期待的事实相违,有情基于根本的迷执,在“无常”、“无我”的现象之中,希望去追求得到“常”和“我”的人生,却往往事与愿违,所以就构成有苦的现象。

还有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佛家对于人生苦恼的价值判断并非单纯是以日常生活的体验作标准,而是比对人生的最高理想—即所谓清净、解脱的涅槃境界。到了阿毗达摩佛教时代的学者,更加明确断言,“人生现象是苦”的理解是圣者的见地,所以佛教所强调对人生苦恼的厌离,是标举亘永远光辉烛照的人生最高理想,而不是失望悲观的厌世思想。

接着我们说到集谛,集是招聚的意思,有情有漏人生的一切烦恼和善恶各种的行为,都是根源于先有“我想”和贪嗔痴的根本烦恼,起惑造业去招集人生的各种苦恼,就所以叫做谛了。有情由于与生俱来的我执和欲念(例如“有”的欲、爱欲、繁荣欲等等),不断去追求、维护“一”、“常”的我见,恰好和“无常”“无我”的现实是不相容的,所以就会引起种种烦恼以至于生死流转的苦恼现象。

那么由此可以知道,有情人生苦恼的根源是在于我执和由我执而产生的种种根本烦恼,比如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等。而有情的我执又可以分为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两种,而其中分别我执就是后天思想上或者教育上的偏差,透过对事实的理解、现象的分析较容易消除;但是俱生我执呢,就是基于根本的无明和多生多世以来的习气,形成与生俱来牢不可破的妄见,这种妄见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生死流转的基本原因,必须透过长期的修道、般若智慧的培养才能够彻底清除。

接着说到灭谛,佛家不独指示出人生苦恼的现象,更清楚讲明这种现象是可以消除的—就是灭谛了。灭,是梵语nirva^n!a涅槃的意译,意思是一切由“我想”和贪嗔痴等等根本烦恼造作的业因永断无余,了除生死患累的苦果,证得清净寂涅的解脱境界。其实,小乘只是讲“有余”、“无余”两种涅槃,大乘就更全面,是从四个角度去讲涅槃的体性,这个在后面的大涅槃和大菩提,我们讲到这个问题时就会慢慢再讲了。

最后说到道谛,要解脱人生苦恼的现象必须修道,无论大小乘的修道方法都是分为戒、定、慧三学,当然具体内容并不是一样,但是基本的方式就有共通的地方。小乘的学者更加将三学详细分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之中的基本修行方法也都是大小乘共通的途径,尤其是以严胜的八正道更加是大小乘的修行人所积极实践的圣道。那何谓三十七道品呢?三十七道品也叫做三十七菩提分法,可以分为七科:

第一,四念住,四念住也叫做四念处,是修道的入门方法,所谓四念住就是对四种境界观察思惟、安住心念,从而引发定慧的修道方式。这四种修道方式,本来是以智慧抉择、思惟事理,但是由于初修习的人每每以安住心念作为更进一步引发定慧的方便,所以就叫做念住。

四念住的第一种是身念住,观身不净;第二种受念住,观受是苦;第三种心念住;观心无常,最后一种是法念住,观法无我。四念住的内容就是以五蕴为主,而分开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惟观察。粗略来讲,身就是色蕴,受就是受蕴,心就是识蕴,法就是想、行两个蕴了。

比较狭义来说呢,四念住就是观察、思惟有情自他身体都是不干净,受都是苦,心识是无常,法都不真实,用这个观念去对治有情对人生现象所生起的“常、乐、我、净”四种妄执,从而减少烦恼,去引发定慧的。如果广义来说,就不单止局限在有情身体的观察了,而可以通过一切有为法(即是宇宙现象)来观察了。至于修习四念住的方式,又可以分为别相念住和总相念住两种,随着修行人习气的进展而采取不同的方式。

接着说到四正断,四正断也叫做四正勤。

第一律仪断:律仪断是策励精进,令已生的恶法或者恶念能够得以断除;

第二断断:策励精进,令未生的恶法或者恶念不再生起;

第三修断:策励精进,令未生的善法或者善念得以生长;

第四防护断:策励精进,令已生的善法或者善念增长不失。

修行的人在修习四念住渐趋纯熟之后,已经能够排除一般意识上的妄见,明辨善和不善的差别,就可以更进一步努力精进,使已经生的恶法或者恶念断除,使一切未起的恶法或者恶念不生,使未生的善法或者善念得以生起,使已生的善法或者善念得以增长不至于亡失。故此,狭义来说,四正断是专指在四念住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修习止观,培养善念,压止恶念。广义来说,就可以泛指日常生活上的修养了。

接着说到四神足,四神足也叫做四三摩地,一切如意自在就叫做“神”,这个是三摩地的成果,三摩地就是“足”,具有基础的意义。三摩地是梵语 Samadhi的音译,意思是定,定就是心意专注在一境的意思。神足,正可以譬喻能够自在往来于殊妙的境界,即是定境了。四神足第一种,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简称欲神足;第二种,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简称勤神足;第三种,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简称心神足;第四种,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简称观神足。

当我们修行的人能够熟练修习四正断,使恶念不生,念念都能够生起善法之后,就可以更进一步去修习,获得禅定的境界。而修习的方式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所谓这种神足,是由于对佛和菩萨所生的信心而意欲听闻佛法,这种意欲的增强就促成了定境,定境就是三摩地的产生,所以叫做欲三摩地了。

三摩地成就之后,以这个基础去修习四正勤,所以叫做胜行,意思就是殊胜的行为或者修行的方法。而这种殊胜的行持和前面所说的三摩地,能够使心境如意自在,远离烦恼,故此名为神足。神足是欲三摩地和胜行所成就的,而神足成就之后,又能够加强欲三摩地和它的胜行,所以总称就叫做欲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简称欲神足。

第二种,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意思就是说,由于对佛菩萨的经教、奋事心而生渴慕,精进追求,以这种努力的增加而成就了定境三摩地,其他也如前面所说,所以叫做勤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简称勤神足。

第三种,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由于思惟佛法义理的心识活动增强和集中,而成就定境三摩地,其他也如前面所说,所以叫做心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简称心神足。

最后一种,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修行的人因为多闻熏习,再加以智慧的判断拣择,深入细微的观察,这一种观慧的增强而促成定境三摩地的产生,所以叫做观三摩地胜行成就神足,简称观神足。

以上所说这四种神足呢,全称刚刚已经讲了,但是通常一般人所说都是以简称“观神足”、“心神足”等等去称谓的。

接着下来讲到五根,五根就是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根,具有增上的意思,就是说五根对于出世间法有增上的作用,而且每一个根之间,前者于后者都有增上、引发的作用。意思是说,信对于精进、念、定、慧有增上、引发的作用;精进对于念、定、慧有增上、引发的作用;念对于定、慧有增上、引发的作用;定对于慧有增上、引发的作用;慧对于出世间法有增上、引发的作用;所以信等等就能够引发精进等等乃至慧,能够出世间解脱,都具备增上引申的意义,所以说就叫做“根”了。根也可以作为出世间善法的根本解释,前者是后者的根本,所以引申后者,这就是增上意义的由来了。

所以五根可以说是修习观行的时候,观照四谛的程序或者活动情形,狭义来说,只是修定的时候才会经历,但是广义来说呢,就也可以应用在日常的修行之中。

信根:于四谛等等的道理深生胜解而生起净信;

精进根:于其他的谛(各种真理)既然生起净信,为了觉悟的缘故就会精进修习了;

念根:于其他的谛(各种真理)既然能够精进修习,心就可以不亡失而从时修习;

定根:于其他的真理既能够系念不失,能够专注一境而从时修习;

慧根:在其他各种真理的心既然得到定,就能够拣择修行从而引发圣谛现观,由于这种增上力,没多久就能够见道了。

以下说到五力,五力就是:上述五根由于不断修习的缘故,势力增盛,能够摧毁所对治的烦恼障,不被所对治的烦恼所屈服,所以叫做五力。

信力:信根能够增长,摧破所对治的不净信等等的烦恼,就是信力了;

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够摧破所对治的放逸懈怠的烦恼;

念力:念根增长,能够摧破所对治的失念等等的烦恼;

定力:定根增长,能够摧破所对治的散乱掉举的烦恼;

慧力:慧根增长,能够摧破所对治的无明烦恼,从而引申正智而趣向见道。

接着说到七觉支,七觉也叫做七菩提分。所谓觉,是能够助成如实觉慧、觉察四圣谛实性的方便,也即是正智生起、见道时候所经的历程,这个见道时候的历程或者正智生起的方便可以分为七种,所以叫做七觉

第一念觉:对于真谛明了不忘;

第二择法觉支,择法觉支也是慧:对真谛能够了解觉悟;

第三精进觉:由于心精进力,出离烦恼邪见而趣向真谛;

第四是喜觉:对于真谛能够生欢喜心;

第五轻安觉:能够断除身心的粗重,安住于真谛;

第六定觉:能够在真谛专注于一境;

第七舍觉:观照真谛的时候,我们的心性平等正直,无有动转。

由于不断修习上述所说的五根、五力,就能够引发见道之前的四种顺抉择分,所谓顺抉择分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经过这个阶段就能够产生摧毁烦恼的作用,超越有漏的世间法,叫做见道,行者由这七种方便得到无漏智,所以最初经过这七个历程的时候就叫做见道。

最后,讲到非常重要的八正道,八正道就是见道之后的圣者循着八支所摄的正道,去断除一切所余的烦恼,究竟解脱。第一正见、第二正思惟、第三正语、第四正业、第五正命、第六正精进(也叫做正策励)、第七正念、第八正定(也叫做正等持)。

正见,简单来说,当然是指正确的观念和见解,但是其实在佛学上更深入一层意义就是:正见是指见道时候的根本和后得两种智慧生起时所证验的境界。见道之中,根本智生起的时候,是离开一切名相语言的观念、分别思惟,无漏无分别智体证的真如就叫做真见道。在后来后得智生起的时候呢,遍此真如,亦知见道时候的状态,及以无漏、有分别智次第去游观苦、集、灭、道四圣谛理,由于有相观念可以思惟,所以也叫做相见道。这两种智觉加起来才叫做正见。

正思惟,是指由正见引发离开一切欲、无畏无害的正确思惟,即是思量分别,也就是合理的作意思惟,所谓“如理作意”就指此。

正语,是指由正见的推动生起正确的思惟,从而远离一切妄语、欺诳语、恶语、绮语、离间语等等,生起一切如法合理正确的言论。

正业,是指基于正确的认知和理解而作出一切如法合理的行为,也就是说对一切衣食住行、言语动静都能够正知而住。

正命,是指正确合理的求生活命的方式,意思是从事合法(包括社会法律和佛家戒律)正当职业去维持生计,远离一切不正当的职业。

正精进,也叫做正策励,是指在修道之中乃至思惟四谛的道理,修习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等等,基于正见正思惟作一切正业、正语、正命等等,勇猛精进,策励其心,相续无间,所以就叫正精进。

正念,是指修道之中乃至思惟四谛道理的时候,或者依止、或者依观、或者止观双运的时候,在所修习的境界(比如七觉知)能够明了,就叫做正念。   

正定,也叫做正等持,是指修道之中乃至于思惟苦、集、灭、道四谛道理的时候,依九种住心去达至“心住一境”的定境。

以上所说的八正道,或者叫八圣道分,是不是和普通说法有点不同,比较深入了一层呢?八正道,虽然经过阿毗达摩学者贯串了其余六科,而成为体系复杂、精细的修道德目,而且更加被视为见道之后的修道次第,但是这样并不表示一般凡夫不能够实践八正道。行者可以以圣见为正见,如法修行,虽然和见道的圣者修习深度不同,但是其实实践性是一样的。

又有人以为八正道是小乘的修道法,是大乘所不取,其实也是一种误解。因为站在解脱的立场来说,三乘的目标是共通的,即是所谓“三乘同坐解脱床”。故此,大小乘的行者由于悲愿不同,实践的深度或者不相同,但是断烦恼、证涅槃的基本目的是并无不同的哦!所以八正道的修习是佛教修行人最基本的修道方法,亦是极简明而又切实可行的修持次第。

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