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提木叉(六)

九、不瞋恚戒 说起瞋恚,这也是最厉害的,古人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瞋似心中火,烧尽功德林;欲行菩提道,戒瞋护真心。」  

由古人的说话,可以知道,一念瞋心,是修道的障碍物;一念瞋心,是断失佛法的根本;一念瞋心,是吞没慈忍一切诸善的毒素;一念瞋心,是堕落恶道的导引,是以,凡是佛教徒,必须坚守修持,对治「瞋恚」,令浊心得到清凉,使菩提的种子能生根萌芽,才是速获解脱证道的旨趣。  

十善业道经记载,能够守持不瞋恚,所得的功德,有八种的喜悦心法,谨录于此:「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三、无诤讼心,四、具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庄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十、不邪见戒 自作聪明,否定因果的正理,妄执自己的见解,以为世间没有因果的原因,作恶也不足畏,作善也不足喜,换句话说:就是拨无因果的谬见,谓之邪见。因为邪见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犯了它,罪过也最为严重,所以特别以邪字冠其首,作为标志。 

在世间,最为可怜的是犯了邪见的患者,他们永久没法深入正理,得着解脱的希望,是以,祈愿真修实行的佛教徒,必须直心正见,明因识果,时常亲近大善知识,断诸种种疑惑,皈投佛、法、僧三宝,才能福慧俱增,得着真正的解脱。  

十善业道经说:「……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种功德,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皈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善道,八,不起身见,舍诸弃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  

综上所述的十善戒中,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行戒,这三戒是属于动作方面的身业戒;不妄语戒、不两舌戒、不恶口戒、不绮语戒,这四戒是属于语言方面的口业戒;不贪欲戒、不瞋恚戒、不邪见戒,这三戒是属于思想方面的意业戒。  

身、口、意三业中,身业乃粗而显于外;意业则细而在诸内;口业居中而涉及内外。不过,意业为身口二业的根本戒,所谓贪、瞋、痴的三毒,就都是意业之所作为,其损害一切世、出世间的善法功德甚大,我们佛教徒,应该注意而切实的护持这十善业戒!  

总之,守持十善戒,这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工夫,只是将日常的生活行为,纳于道德的轨范中,见小罪而生怖畏;见微善而生欢喜,推究到起心动念的清净,使人格向上而已!所以不一定是出家众,就是在家人,都必须要修持的第一课。  

所以,守持十善戒,更是生天堂的资粮,天上的快乐殊胜,不同五浊恶乱,八苦交煎的人间所能相比,所以每个宗教,都是鼓励人们生天,但生天必须有生天的条件,这是说,天人是不犯杀、盗、淫戒的,所以好杀盗淫的人,当然不会生天了。天人是不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的,如果犯了,自然不能生天;所以说,要想生天的人们,必须守持十善戒,也就是这个意思。  

戒律在印度,从部派的分裂看,从大乘学者必在小乘部派中出家受戒,以及大乘小乘、显宗密教都有其应守的戒律看,可知印度之佛教,是非常重视戒法的。戒、定、慧三学,是修学大小乘佛法最主要的方法和步骤。  

学佛而欲断烦恼解脱生死,虽非慧学不办,然无漏慧不能无因而至,修习慧学必须在一定的基础上才能发生,定是修学观慧的方便,没有正定,深慧是修不起来的。  

故定有如深密无隙的静室,然后于中燃起灯来,灯光才能明净有力,照破微细的黑暗;此喻由定发慧堪断烦恼。若是风中之烛,摇摆不定,则破暗之力不强,此喻散慧无断烦恼之功。是则修慧必先习定。 

但定有正定邪定之分,修习正定必须依止净戒,没有净戒,不但不易得定,即使得定,也是邪定,邪定是障碍解脱涅槃的,故欲获正定,首须严持净戒。  

戒是防止身口七支陷于非法的操作,有如欲严密静室,须先掩门关窗补缺治漏一样,故戒又是生定的胜因。《遗教经》云:「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由此观之,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乃为一切佛法修行所必须依止的方法与次第;而戒特为学佛进道之初首,一以其粗显而易于受持,二以为定慧二学之阶渐。故学佛必须严持戒律,始能在佛法中有所增进得大利益。 

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