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灵鹫山开演六百卷《大般若经》,此经是剖析空性最高最透切的经典,不论《金刚经》、《心经》等般若部经典,都是从《大般若经》的法海中流出。
佛陀开演这部空性大经,第一件事,大家知道是做什么吗?佛陀先入等持王妙三摩地,这种三摩地,是统摄一切三摩地之王,正是一即一切,可见佛陀将最高的法在此时施展出来,亦证明《大般若经》非常重要。
佛陀进入这最厉害的三摩地,集中汇聚高能、法力及功德,先从脚底千辐轮开始,以至于全身,向四面八方透过光的形式辐射出去,遍布三千大千世界,再辗转以至于覆盖整个法界;见到佛光的众生,将来悉皆成佛。佛陀放光后,再令大地六种震动,也遍及全宇宙,令三恶道众生悉得解脱。
既然《大般若经》教导我们离相,不住着、不执取,那为何佛陀一开始讲这部空性经王,就先放光,后动地,这都是相,岂非矛盾?
其实佛教我们不取相,并不是叫我们否定相;不执与否定,完全是两回事;现在很多学佛人,错解佛意,见相便加以否定,这完全是不正确的,而且也并非亲证空性,只落得一个口头禅而已。
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离真空;所有相虽是虚妄,但大家要切记一点,相当重要,就是不可偏于一边,要知道这虚妄的相,虽然是妄、虽然是幻,但其本体也是妙有的,也不妨碍真空空性的。如果大家将所有外相一概否定,说不执着,说空,那就等于否定妙有,也即是相当于把空也否定了,因为真空妙有是同一体的。
不执取,并不是叫大家完全去否定。不执取,是明心见性以后的修练,即相而离相,心中不立一法,犹如太虚,空空荡荡,借以保任加深这明心见性的境界,使达到最高的层次;这叫悟后起修,而非一朝一夕之事,有可能以劫计,必需经历相当的人事磨练,才能将心性练至纯一,完完全全对境不动,不起丝毫的妄心。
还未明心见性之前,我们的所谓不执着、不取相,只能是鹦鹉学舌,纸上谈兵而已;因为我们从来未体会过什么叫空性?空性的感觉是如何?境界又如何?全部不得而知,那怎能再进一步在证得空性的基础上而去离相扫相,让真性中保持清明不动而不立一法呢?未饮长江水,听饮人说甜,画饼充饥,人饿也自饿罢了!
现在末法时期,人根浅薄,空性的修练,必需由有入空,循序渐进,切不能自视过高,欲一步登天,到头也只有徒逞口舌,又空走一场。踏踏实实,先取相而再离相,才是我们的程度及能力可以做到及胜任的。
修禅宗,参个话头,是取相而修;修净土,持名念佛,是取相而修;修密法,有手印真言咒语,是取相而修;修律宗,坚持禁戒不犯,是取相而修;禅净律密,试问哪一宗不是从有相入无相?我们未明心见性前,可以做到有限度的离相与不执取。比如布施,尽量训练实习三轮体空,人空、我空与法空;简单说一句,即是布施后便将这事忘记,不上心;这样做虽非真正离相不执取,当体即空,但也已经是个相当不错的小放下。
《金刚经》说,以色声去求见如来,执着如来在色声之上,认为这是真正的如来,那当然不正确;因为如来的真身是法身,无色无相,真空为体;但并非说如来不可以色声示现教化众生,从真空中幻出妙有的色相化身,拔除众生苦难,令众生知见,从而生起对佛法的信心,进一步修行获得解脱;见佛菩萨色相,增福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