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有富人的烦恼,贫人有贫人的唏嘘感叹。金钱的确对我们重要,要向前走,很多东西需要金钱,但自我学佛以来,我由始至今都仍然保持一个不变的信念,就是「君子忧道不忧贫」,只要努力修行,佛菩萨一定会眷顾我们的生活;这个信念很多时候由自己身上及别的修行者身上可得到明证,但是话虽这样说,我们今天仍要为柴米奔波。可是我要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一个为修行的人若要转生在娑婆世界,假如他的道行可自主的话,他第一选择的生存环境就是令他最快觉醒修行的地方。故而这些行者不一定会投生在富贵之家,因为物质富有容易令人忘失迷醉,毁去多生修为;但是本师的道行当然可以生在帝皇之家,因为老师要示现一个「舍」字。记得顺治皇帝曾经说过:「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皇家。」「黄金白玉非为贵,为有袈裟披最难。」
说来容易做时难,我们只管批评富贵人的不是,生活奢靡、挥金如土,若我们真的有日能得到物质富贵,富者多财帛、贵者名誉高,我们那时的定力又如何?今日的保证,很多时候只会换来明朝的叹喟。
佛陀是宇宙中最富有的人,祂又何尝拥有很多财宝?佛陀时代修行的清苦,大家今日只能在书中意会。我们彼此都有入胎之迷,障隔了前生的宿命智慧;相对于佛陀时代的今天,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奢侈的享乐,这样难道我们现在就不是处身在富贵之中吗?想一想,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修行。
本师时代的修行人很知足,他们明白得来不易的道理,有施主布施的一天就有东西吃,有很多时候是空钵而回;看看太阳已过日中,已不是进食的时候,故此这一天便只有刻苦地饿着肚子继续修行。但是佛陀的弟子虽然捱饿,心中却快乐无比,更感惭愧是自己福力不够,得不到施舍,故此更努力精进忏悔。
我们现在一开水喉(水龙头)就有水喝,净水器、滤水离子机甚么都有,佛弟子以前要往远处取水返回精舍,不是时时有水喝,他们不浪费水源,反之我们嫌弃水不新鲜就倒掉了不喝。
油灯的光明当然不及电灯,但为何我们读经的修行却比古代差了很多?「一分一毫当思来处不易,寸丝寸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现在正不断享受着众生的恩惠,想想自己的修为,再能消尽自己的多少福德呢?!我们负出的多还是别人?自己得的多还是失的多?希望大家能明白我以上的两句说话,并非叫人计较得失,这是苦心的说话,我们只为四恩犹未报,又何能说到口念拯济三途苦呢?!
其实我们现在已经是很富有,因为佛法难求,现在我们已得到了,就算用数不尽的黄金,亦难买佛法修为者的一分福气。「只要我们知足,我们就是富有。」这句说话含有很高深的哲理,希望大家能细心体会。
佛陀进入甚深禅观,照见六道众生皆是一个大苦聚,所以以人道为本设教,有教无类。佛陀深知贫贱人的痛痒,故而接受他们的供养,赐与他们福报,好让贫贱者能福报增上,修行佛法以得解脱。
又如大迦叶波尊者是一位大苦修者,他亦深深体会贫者的痛苦。贫穷若已无立锥之地,更生于四种姓的首陀罗(贱民),受人百般轻贱,真是生不如死,相信这些内心的苦痛我们今天却未曾领受过。大迦叶波尊者专意去度化贫贱之众生,一位大乘罗汉(悲心广大)赤足走入各种贫民窟中,接受被人轻贱众生的一瓢水、一撮饭,以显示平等的道理,佛陀老师所教的祂已做到。说到大迦叶波尊者,这使我想起当今的两位圣者,一位是虚云禅师,另一位是天主教的德蕾莎修女。
虚云禅师身披斗蓬,霜白的眉毛及长须,闭目入定的法相,道力隐隐从相中透出,一派迦叶尊者的大乘风范,令人望而生敬。虚云尊者曾经开示《首楞严经》真是本师的正脉教诲,勉励要护持发扬,勿使《首楞严经》提早受魔罗破坏而消失人世间。
至于德蕾莎修女,看到她彷彿见到了观世音菩萨及大迦叶波尊者。她是苦修的圣者,甘于贫贱,双脚走在最卑下的地方,为苦难的众生服务。她是诺贝尔奖的得主,一切名利皆有,但她视如虚幻,只为苦难者奉献了她一生的宝贵青春。她脸上所透出的皱纹及风霜,就是一切功德的所在。她虽然今生处身在天主教中,但她的精神是佛陀的精神,从她身上我领略到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说的「卑下心」、「平等心」、「无为心」、「大慈悲心」。德蕾莎修女今生来行菩萨道,使她修证的果位更高。
当今世界,秉承佛陀本师遗教、身有佛陀愿力加持,转生于五浊恶世行菩萨乘的弟子粗略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来救苦救难的(如开办安老院、医院、残障复健院等等);另一类是专门来续佛慧命、使佛法能薪火相传无尽,来击大法鼓、树大法幢的。
当日佛陀的养母大爱道比丘尼,亲身手缝制一件金缕衣服供养呈献佛陀,佛陀为使养母能得到更大的福报,故而使她取衣去供养僧众。但在僧团中无人敢领受,后来弥勒菩萨接受了着在身上;大迦叶波尊者的正身正捧着金缕衣服,在鸡足山等候弥勒如来的降生。
是故在修行来说,只要我们立定了脚跟,为众生做事,一切生活上的风吹雨打亦影响不了。有钱又要修行、无钱又要修行;有苦又要修行、有乐又要修行:有病亦要修行、无病更要修行:群体亦要修行、独自亦要修行;此时此地要修行、某时某地亦要修行。就算我们修行与否,世界一样地在变化推迁,生命如日出日落地流逝,每日人生人死;但有一样不变的,就是我们的一颗常住真心,随缘不变。能够随缘不变,就有心能转物的功夫,如此所有自己身边碰到的一切人与事,也相应地得到自在。
每个人父母所生之业报身已是痛苦,但观见身边的芸芸众生更盈苦痛,差不多每个都是心灵贫穷的人。自己欲脱贫穷,此心人皆有之,唯独众生不得其法而谋富贵,招致身心皆损。我们既知富贵之道,此时此景若不作施惠于众生,便难报佛陀教化之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