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火重燃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这几句北宋「秦少游」的「望海潮词」,道尽了几多人世的无常、光阴的短暂匆匆。每岁冬尽之时,梅花清淡,溶雪缓流,东风吹过,青春暗中变换;然而,大地间甚么东西能逃得过无情岁月的摧移呢?

印度的大雪山-「喜玛拉雅山」,自古以来被称为神仙居住的地方,它终年积雪而屹立于苍茫大地之上,千百年来,它看尽了人世的几许沧桑。自古至今,不少高僧隐士潜居于山上修道,他们早已与人世社会脱离,一心进修他们所追寻之至高精神境界,所谓「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人世间的时序变换、或悲或喜、欢笑爱恨,对他们来说已无关重要,他们所仰赖的生存方式,已与人类维系生命的方式不太相近甚至相反,他们正处于强烈苦行及甚深禅定当中。

但这样的修行方式,在俗情的眼光来看,已是不可理解及加以唾弃,但在追寻精神境界的宗教徒来说,却会为这些雪山苦行仙人来一个热烈而灿烂的鼓掌。

离家弃俗,心寄浮云世外,毅然放下一切俗情,为追寻人生的理想境界,为求一安身立命之所,期间为了这些目标,需要抵御几多冷嘲热讽;无形压力,又似万箭飞来,若远若近,生老病死,亦迫在眉睫,雪山仙人,为了这些目标,实在付出了许多;但他们所修行的方式,他们认为的解脱之道,又是否出世间之至高境界呢?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仰首极目蓝天,有时比雪山高处,更有云闲;何谓最高?何谓最低?高不能比天高却被天笼,厚亦不能比地厚而给地载,天笼地载而谓顶天立地,人何其卑小!

甘愿处于最低的方能最高,自命最高的必会最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释迦如来的弟子,为保护正法而留在人间,他们有肉身存在的,已是满面皱纹,白发苍苍;他们跟随恩师修行之时,尚是青春年少;他们岁岁看着大雪山披着大大的白袍,大雪山由亦岁岁看着他们为了卫护本师佛的正法而作出鞠躬尽粹的供献。

青山不老人易老,因果无情佛有情」,释迦佛为着将祂得证的一点血脉留下,为了亿亿万万的娑婆苦每众生既迷未觉,故而法身化入胎中,以人道为本,以德行感化众生,开创人间至高之道,使后觉者有路可循,破迷有径;释迦佛正法住世,遇佛成道者如恒河沙数,但仍未觉者亦多如牛毛。

佛陀祂老人家虽短短住世八十年,化身有限数,因缘亦有尽,但佛陀慈悲无极的心,永远与众生同在,有苦难的地方,就有佛陀的出现。恩师亦密敕其遗教护持弟子菩萨,在祂化身入灭之后,住世留形,在像末两法期中,卫护十方如来正脉不使破灭,亦再广度有缘之士;而本师佛之最后遗教弟子,则留待贤劫第五尊如来「弥勒世尊」降生后而尽皆摄化于「龙华三会」之中,这就是佛陀顺应众生因缘的恳切安排。

本师在当时对弟子讲经说法之时,曾预见现今末法时期之人心衰败、天灾地变、战争杀戮、鬼神纷乱之象,皆由众生所作之恶性共业所致。在这些气候不良条件影响下,正法便会逐渐给扭曲以致于失传而邪法遂兴,故此祂特命正法十六位大阿罗汉住世留形不入寂灭,分驻于娑婆世界的各度空间,住持正法。

在听过本师佛讲说末法时期如来之正脉会被恶业众生及魔王毁坏之后,本师佛的其它大弟子及大权菩萨,亦实时发愿要转生在末法恶世,卫护如来正法而不使断灭。释迦如来的十大弟子当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亦曾发愿转生。

「一佛出世,佛佛护持」,释迦如来的出世,破大地长夜暗冥,绽放出人间灿烂夺目之智光;除了很多菩萨皆是果地的法身如来,为了向众生示教普贤十愿,故纷纷在释迦佛时代应现于世,辅助本师宏扬十方佛正法之外,释迦如来其它的很多大弟子,亦都是为佛法、为了众生乘愿再来;例如「舍利弗尊者」是古佛「金龙陀佛」化身、「须菩提尊者」是古佛「清龙陀佛」的应现。

佛陀的弟子,凭着一颗为众生不死的大悲心,一股宏大的信念之力,相信很多亦承愿转世在今日的社会里。但是由于他们修持的德力还未足够,故此一部份亦迷失在茫茫人海的俗业洪流当中,为生活、为家庭、为儿女而操心奔波,他们已被入胎之业力,迷惑阻隔了他们的夙愿慧命。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人世的光阴又能有几多呢?匆匆数十寒暑,有限的黄金岁月,为世务而驰骋、为生活而赔上半生。

佛陀放眼而观天下众生之生死,此生彼死,此死彼生,亦犹如我们看见水中蜉蝣或孑孓一样,朝生暮死;但是我们观看孑孓的当儿,却未曾发现或醒觉到我们和孑孓一样生死,亦如「庄周」梦蝶,蝶是「庄周」,抑或「庄周」是蝶,只因皆在梦中,两不醒觉;我们其实和蜉蝣、孑孓一样生死,只是形体及时间上的差异罢了!「佛陀」者-觉察及觉悟也;佛陀观察到众生有生死,从而亦醒悟到有不生不灭之道。

佛陀的弟子,要怎样才能在俗情世间中找回已失落的佛智呢?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决定于我们对整个人生的看法,我们是否只认为人生就如以下的方程式一样:

「出生+成长+工作+婚嫁+生儿育女+衰老+疾病+死亡」

以上的方程式,因人而异,只是在方程式运作期间加插了千变万化的小调子。例如对于「出生」来说,有人生长在富裕丰足的家庭,有人则生长在贫穷荒芜的国度;对于「婚嫁」来说,有人能娶得一位贤德之妻,有人则嫁了一位刻薄寡恩的丈夫;对于「生儿育女」方面,有些儿女孝顺双亲,知恩图报,有些则将父母的家产田地耗光,令父母心痛莫名等等。人生的一切情感上的运作、心灵的光明或黑暗,完全穿插在方程式及其所生的小调子中。

我们应该重新反省生命的真谛,不要再因为日常生活或工作的烦恼而磨灭掉夙生曾发下了的大愿及为人为己的大菩提心。

今生就算有什么不如意及不开心,路,仍是必需向前走;如果就此了断,不愿再行,以不正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违背因果,到头来路只会更长,业只会更多,命只会更苦。

佛法所赐与我们的是面对一切困难困境的大勇气,而不是消极逃避现实得过且过,有一日过一日,不断在犯戒而不想不愿或想改变而老是被习气拖垮循环在成成败败苦战中的无奈生活。

只有切实修行佛法,是天地间最重要的事情,何以我们来了娑婆世界之后,却被懒惰及贪爱安逸的习气而毁掉长时才得到轮回的人身让灵魂成长学习的机会?!为五欲享乐而放弃修行,或者想同时享乐亦同时修行;这缘木求鱼,以夜明珠换刀头蜜饯的妄心,又何时能真正觉醒呢?!

「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就是在祂修行期间,祂对天地间事物的看法,与我们普通凡夫不一样。当祂看见地上一朵花由无而有,生长出来之时,祂就会向自我内心问一问,「地上的这朵花因何而生?」而凡夫的看法则认为这是自然的法则,无需多问。当佛陀触及到众生的「生老病死」等等问题之时,正由于这一问,而令佛陀最终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之境地。

佛陀的转世弟子,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阿赖耶识」当中,已深植无量的菩提善种,在他们跟随本师佛修行期间,他们所学习过的法门,完整无漏的记录在他们的「如来藏」中,他们经过多次转生后,都可能一直在迷失,觉性还未能再被开发出来。这些潜藏在阿赖耶识的功能种子未能开花结果,所有他们过往所修证的功德力被保存封蔽着,故此他们看来表面上仍与一般人无异,在俗业洪流中浮沉起落。虽然是这样,但佛陀的转世弟子,在觉性上仍会比一般人强,领悟力仍会比一般人高,皆因如来神力加持护念其弟子所致。

若看过以上的少少说明后,你内心深处若产生了一些共鸣,你好像热烘烘的,内心对这些说话好像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可能亦会眼中忍忍有泪水,这是好现象,这是你觉性开始醒觉的第一步,从而令你以后对整个人生再作出一些深彻的反省,这是觉性醒悟的第二步,第三步的醒悟可能令你重踏菩提之路,你的智火再次重燃,回复你真切的本来面目。

「十方如来之智火,火火相传,灯灯无尽;重燃你的智火,点亮有情的灯。」

 

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