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提木叉(五)

 

我们再来说说十善戒。所谓十善戒,就是前面所说的杀盗淫妄再加上不两舌,第六不恶口,第七不绮语,第八不贪欲,第九不嗔恚,第十不邪见,为之十戒。所谓不两舌戒,就是说话有意挑拨别人斗争,向东说西,向西说东,离间恩义,就叫两舌。  

《诚实论》讲过「若以斗心,令他恶乱,即是两舌,罪最深,死堕三恶道中,世世受恶劣眷属。」每一样东西,不是我们乱讲,是佛陀或祖师讲出来,所以一定要引证经论,显示佛陀和祖师讲的是真戒律的重要性。  

相反,如果讲到能够善用亲切的心,处于两个人、两个家或两个国家的交际之间,能增进彼此的友谊与和合的话,就是善护持此两舌戒的行者,则此人所得功德,《十善业道经》上说:「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  

所以从以上所讲我们知道,善于说话的人能得到莫大的功德,如果有意离间中伤别人,所受到的害处就不少。  

第六不恶口戒,凡是轻侮他人、怒骂不善的言词、自发骄傲、使他人难堪争斗属于恶口。恶口伤人,是最损害私德。伤人之语,其实都是自伤,如果含血喷人,都是自污己口,这样违背佛教的慈悲,现世容易受人的厌恶,死后也要受地狱的苦报。  

经中说「出口不善,死堕三途,若堕地狱,被狱卒割舌自啖,若堕饿鬼,口中蛆脓常流,若生畜生,食啖粪秽,罪毕为人,面貌丑陋,口臭,唇齿皆缺。」  

古德的训诫文也说:「宁以利刀割其舌,积劫受苦,不可一言骂谤,骂谤二罪,苦报难尽。」在报恩经里也载:「……祸从口出,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尽七圣财(一信财、二精进、三戒财、四惭愧、五闻舍、六忍辱、七定慧)  。」  

从上面的引证,我们可以知道,恶口是障碍修道的根源,毁灭慈悲的毒素,所以佛陀才训诫诸弟子说:「行者必须守口如瓶,发言当以柔和……。」若能守持此戒,所得的功德无量,在《十善业道经》说:「……若离恶口,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  

七、不绮语戒 含有不正之邪意,以眩人心目,虚浮不实的言词,谓之绮语。自古以来,有很多的骚人墨客,都是喜欢以美人香草为寓言,诱人情欲,使人迷乱了常性,失去了正念,这皆属绮语之类。  

《大乘义章》说:「邪言不正,甚犹绮色,纵喻之称,故名绮语。」绮语又名杂秽语,是十恶之一,犯了此戒,罪恶非浅。  

昔时法云秀禅师对鲁直说:「公作艳歌,荡人淫心,使逾礼越禁,其罪非止堕恶道而已……。」这就是我们佛徒,也都是需要慎重的一种戒行。  

反之,能老老实实的守持正言,在《十善业道经》记载的功德说:「若离绮语,得成就三种定:何等为三?定为智人所爱,定能以智如实答问,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  

八、不贪欲戒 人类自从无始以来,就被「无明」所蒙蔽,是以对世间一切无常的事物,生起幻想,迷着常见,处处受染于衣食资财的物质或声色等,而追求不息,是谓贪欲。  

如果由智者看来,世间一切的事物,都是虚幻不实,没有追取的必要,但是愚人则不然,见色追色,见声寻声,迷惑在物欲中,因之造出一切恶业来,受报无尽,这是最可叹的事。  

如频婆娑王,为贪色欲,不顾国家之重,甘愿身入敌邦,独处于淫女阿梵波罗房中;又如提波那仙人,闻歌声,遂起贪欲的念头,而致失去神通等。  

自古至今,不少的英雄好汉,为了贪取种种的欲乐,心醉狂乱,造成不可拔除的罪业,常处于六道轮回,来来去去,生生死死,受尽往还不了的苦报,是以真修实行的行者,必须护持此戒,舍弃一切的贪欲,至为重要。  

在《十善业道经》里,也有详细的说明护持此戒的功德: ……若离贪欲,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禄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  

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