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提木叉(二)

不偷盗戒,也叫不予取戒;凡是他人的物件,没有得到允许而擅自取得,就叫偷盗,是佛教不许可,也是世间法律所禁止。但世间法律只是严禁盗取,但佛教进一步做到慈善布施。

《华严经》上说“性不偷盗,菩萨于自资财,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损;若物属他,起他物想,终不于此而生盗心,乃至草叶不与不取,何况其余资生之具!”《十善业道经》上也说到不偷盗戒的善业“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根据以上所讲,守持不偷盗的善行就有如此功德;相反,若犯偷盗,《分别善恶报应经》记载有十种恶报:一、久结宿怨,二、恒常疑虑,三、恶友随逐,四、善友远离,五、破佛净戒,六、王法谪罚,七、恣纵豫逸,八、恒时忧恼,九、自心不乐,十、死入地狱。所以守持偷盗一定要谨慎。

不邪行戒,即是不邪淫戒。佛教戒律上,对于在家居士许可正淫,但要守不邪淫的原则。不邪淫的定义,其实就算正当的夫妇,夫妻生活都应该有节制,不能非时非处非地行淫,这亦属于邪淫的戒律。

释迦牟尼佛对于出家的僧众是绝对的禁欲,因为爱欲是人生最大的系缚;如不断除根本,就难以得到清净的解脱,所以世尊严制修行人必须守持梵行。梵行即是离欲,修持梵行的功德,在《十善业道经》上也说“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赞,四、妻莫能侵。”相反,若犯邪行,在《分别善恶报应经》上说有十种恶报:一、欲心炽盛,二、妻不贞良,三、善不增长,四、善法消灭,五、男女纵逸,六、资财密散,七、人多疑虑,八、远离善友,九、亲族不信,十、命终三途。

看看以上所说的报应,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恶报,有这样的事发生在其身上。其实,他们没有检讨一下为何这样不好的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可能,这就是触犯了佛教所说的邪淫戒律。虽然他未受戒,但在因果上已经成立而有此报应,就应该忏悔了。邪淫的恶报,学佛的人都应该特别小心谨慎。

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