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业力之谜-业障病苦究竟可不可以为他人代受?

很多师兄对众生所要受的苦果及业报,可否由他人代受这问题存在困惑,那我清楚解答令大家明白吧!

代人受苦受罪,是决定可以做得到的;意思是假如对方患病,大修行人绝对可以用法力将对方病痛转移到自己身上代受,令对方得免苦患 。这是佛菩萨的悲心大愿,教导一切众生都发这个大愿并努力实践,最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亦皆得证成就;这不仅在理上成立,在事相上也行得通,确确实实可以用自己身体代众生受苦,关键在代受之人有没这种功德力及法力。

做恶业自然受苦,随业受报;种如是之因,必受如是之果,这是相当公平的,每个众生也一样没有不同。既然因果不空,业有业力而推动众生受报;这业的力量必需消散那报应才结束,不会无端无故突然消失掉,必需有另一种力量的介入才可转化业力,这就是愿力。所以佛菩萨常常教导众生发大愿,就是这个原因;其中一种即为发愿以己身替代一切众生受苦,令众生得到快乐。

代众生受苦的方法非常多,比如可直接就将对方病痛转移到自己身上,或可用神通化出一些人,将众生的病痛转到这些化人身上,那因果业力就抵消了;这些做法不可思议,境界亦非常微妙,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这里只是简单举例让大家容易明白。

那么大家会问,谁又有资格来代众生受苦?要修行到什么程度方可具备这能力呢?

基本来说,要修到地上菩萨才能有此能力。即是由初地欢喜地的菩萨果位开始一直向上,就具备将众生病苦转移到自己身上代受的功德力及法力。其次,若发大心的凡夫菩萨,虽未证圣果,但真切发愿代众生受苦的话,虽自身未能将他人病苦转到己身,但由于心真愿切,佛菩萨也会按个别情况予以安排,将被替代人的病苦巧为转移到代受人身上而满足其愿。

举个实例:犹如大孝之人发愿代双亲承受病痛甚而祈求折少自己寿元,延续双亲既断之命,这些情况佛菩萨或许会满愿的。

这里衍生出一个问题,亦有很多人想知道答案。既然佛菩萨圣者有能力替代一切众生受苦,又为什么现在众生仍处于苦中未得解脱,佛菩萨何不一次为所有众生代受诸苦,令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呢?

我们必需知道,万事都要讲因缘和合才可成就;佛菩萨也不能强行违背因果,不按因缘法则而行事,强行干予破坏因果而替众生受业,这是不可能的。故此佛陀三不能中,其中一种即是难转众生已决定要受报之业。

佛菩萨代某个众生受业受病之前,也必先清楚观察其三世因果,认为可以为其代受,会令对方快速于修行有所上进、会令对方发起大菩提心、会令对方改恶向善归于正道等等情况 ,这样来代众生受业受病苦才显得有价值及意义;否则代受后令众生心存侥幸、令众生更骄矜傲慢、令众生更放逸于修行,这样代众生受业受病苦而使众生下堕的话,佛菩萨是不会这样做的。

且众生夙世或今生若无善因,佛菩萨也不可能从无因无种而培植岀果实,所以一切自有因缘安排;若没有缘份为催化剂,果亦不能生出,正是佛三不能中的无缘不能度;无缘的话,佛菩萨便不能替众生代受苦业。

举个实例:走在大街上不少人有房屋贷款,欠银行相当债务。你会否为街上一个从不认识的路人去代他清偿房屋贷款?我想答案当然是肯定不会,因为你从不认识及了解对方。除非是亲属或甚为要好的朋友,他们无力偿还而求你,你或许会考虑替代偿清所欠的债务。你首先必需认识及了解对方情况,才可进一步谈到为其偿清债务的问题;这认识就是关键、就是缘份,有缘才可进行。

由此而论,佛菩萨替代众生受业受苦要视乎因缘,必需按因缘因果法则而行,故此佛菩萨并不会完全替代所有众生受业受苦,只会按个别具体情况而斟酌是否可行?而且刚才说到佛的三不能之一是难转众生既定之业,很多业障及因果是必需由我们自己承担才可消掉;佛菩萨只会由于我们通过努力忏悔修行、改恶向善,从而协助我们转化或减轻既定之业。

大修行人代众生受病受苦,未必轻松自在,这就要看他的修行功夫功力到什么程度而决定。有身苦但心仍然自在的、亦有身心皆苦而不自在的、亦有身心皆自在但却外表示现病苦相等,不一而足。

犹如刚才偿还房屋贷款的例子,就算你有能力代对方清偿,也不表示你还得轻松自在;有可能你为了这笔债务而兼职一二份工作,日以继夜辛苦辛劳;虽然勉强还得起,也并不畅快;也有可能你身怀巨款,就此为对方一笔勾销。

又比如对方业障病苦是盐,你的修行功夫功力是水池。一杯盐倒进一个大水池要把水弄咸的话,是不可能的;相反如果你的修行功夫功力只是一小缸水,一两杯盐倒进去的话,就可能咸得不得了,这道理再浅显明白不过了!

如果佛菩萨为一切众生代受诸苦,所发的只是空愿而不能成立,只是一张骗人的空头支票,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好!最后引一段《弥勒菩萨大成佛经》的开示,与大家共勉!一同来学习佛菩萨发起为所有众生代受一切苦痛的大愿,世世生生并不退慑;修习大乘正法,利他忘我,直到菩提!

“我今摄受是诸人等。或以读诵分别决定修多罗毗尼阿毗昙。为他演说赞叹义味。不生嫉妒教于他人令得受持。修诸功德来生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来生我所。或以妓乐幡盖华香灯明供养于佛。修此功德来生我所。或以施僧常食。起立僧房四事供养。持八戒斋修习慈心。行此功德来生我所。或为苦恼众生深生慈悲。以身代受令其得乐。修此功德来生我所。”

分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