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时
作为佛弟子,在社交场合,会有机会跟人讨论佛法。有的人是善意探讨,亦有人则有意刁难。讨论佛法,非讨论其他问题可比,若处理不当,言语之间「擦出火花」,会形成对方毁谤佛法的诱因。毁谤佛法者,将来会堕入恶道,而且多半堕入地狱,受苦无尽,超生无期。然而,一味「沉默是金」,让「非法」的言论产生影响,使佛法受到歪曲,增加了众生接受佛法的障碍,从而延续了生死轮回的痛苦,对佛弟子而言,亦无异于有欠慈悲、见死不救。
处理这个两难的问题,没有具体章法可循,只能存乎一心,随机应变。原则上,修行人听到对佛法存有误解,乃至针对修行人本身的言论,应舍我其谁,匹夫而起,作出鲜明的回应,但态度必须温和而坚定,严肃而持平,以修持「忍辱波罗蜜」之精进心,进行法布施。
修行人一日未证果,未解脱生死,无论如何精进,道行多高,都只是有漏的普通世间凡夫,跟任何人一样,仍有欲望,有烦恼,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这一点,刁难者会觉得有机可乘,其策略就是要求修行人做一些暂时做不到事情,例如将家财分给他人(包括分给刁难者本人),从而让修行人难堪,无言以对。若碰到此等情况,修行人不妨以读书作譬喻:在下现阶段只是一个小学生,所以暂时未有能力学习中学、大学和研究院的知识,但在下会努力一路读上去的。
问题是,何以刁难者在要求修行人这样做的同时,可以豁免自己这样做呢?换言之,如果他认为自己也应如此做但做不到,并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不会向修行人提出同样的要求了。显然其潜存之思路为:我又不是宗教徒,不是修行人,故不必受你们这套清规戒律的约束,甚至还可以为所欲为呢!这其实也代表了一部份世人的想法,无论对己对人,都十分危险。Why?因为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铁律面前,众生是平等的,不论你是否修行人,是宗教人士还是无神论者,都没有分别,受其支配。所以修行人在应对时,应指出这一点,避免众生以为只要不是教徒就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地放纵自己,从而懂得畏因畏果,修正不当之行为,并由此接近佛法。
应对刁难者,能将道理说清楚,又要保持平和的沟通气氛,保护刁难者不犯因果,老实说并不容易。修行人未必精通佛学,就算有所专精,亦难免挂一漏万。面对刁难者的挑衅,如能根据自己对佛法的正确把握而作出回应则最好,否则,也许有一应答,可以涵盖形形色色的各种问题:在下才疏学浅,对阁下提出的问题,暂未能回答,然而阁下不妨将问题暂且放下,先行实践,例如每日抽出一小段时间,或拜佛,或念佛,或诵经,并随着时间推移,看看自己的身心有没有甚麽变化,甚麽益处,通过亲身的体验来解答自己的问题,甚至得到超出问题范围的更多答案,不是更好,更有说服力吗?